
---仙游时速半导体科技CPO郑茂昌先生采访实录
(本篇文章共220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人头攒动的集微半导体企业展会现场,仙游时速半导体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CPO郑茂昌先生的辨识度相当高。他,身着熨烫平整的白色衬衣和黑色长裤,脚蹬一双深咖色皮鞋。在满场的休闲式“科技新贵”的装扮中,自然是醒目的。
郑茂昌先生精神饱满地站在自家企业展台旁,从容自然地向驻足于自家企业展台的参观者介绍着企业。我注意到他,自然是因为他特别认真且相当商务的穿着,当我走到他们企业展台旁,听到他开言说话时,我立刻意识到,他应该是来自对岸台湾。
果真,郑茂昌先生早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是一位源自大陆的清华系学子。两岸清华学子,半导体似乎是他们命定的人生选择。在来大陆发展之前,郑先生在著名的联电工作。他说,“台湾清华大学就在新竹科技园区旁,紧邻台积电、联电这些企业,工作选择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我的专业是动力机械,但一毕业就进入了芯片领域。因为芯片或者半导体专业,涵盖面也广,除了微电子专业的专业对口外,其它关联专业的很多学生也会进入半导体行业。”
谈及为什么会来大陆工作,祖籍大陆汕头的郑茂昌先生笑着说,“最开始,我来到大陆,并没有从事半导体行业。2011年,苹果手机需要触摸屏,苹果公司找到台湾的上市公司宸鸿科技,需要研发触摸屏,在触摸屏上进行合作。宸鸿科技在厦门的企业需要相关的工程师,就把眼光投向了台湾。但是,我实际从事芯片工作。宸鸿科技找到我时,我也并不太清楚这一行是做什么,当时也没有所谓的触摸屏,我想着可以试试看,就来大陆了。我在宸鸿科技工作了四年多后,觉得可以去学习触摸屏的材料,我就转到一家美商公司做材料。”
虽是美商公司,但工作地点还是在厦门,郑茂昌先生负责技术支持,“工厂在美国,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客户在上海和深圳,我还是在厦门,客户有任何问题,由我们去解决,主要是技术支持。”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家美商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技术瓶颈,最后不得不解散。对于这段经历,郑茂昌先生并不讳言,“这家美商公司,有一个瓶颈一直没有办法突破,它的前身为柯达公司,希望用黑胶X光的胶卷来做触摸屏,是可以做。但近看,清晰度会出问题,因为,是用银丝来做胶卷,银丝亮亮的,没办法克服,团队就解散了。”郑茂昌先生总结说,技术难题无法克服,自然企业的生存就难以为继。所谓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基础是技术、是知识产权,其后才是管理与市场。
而此时,经历过互联网热潮的中国大陆,开始重视核心底层科技的发展,芯片、半导体成为中国大陆的高度热词,大潮之下,职业生涯起步于半导体的郑茂昌先生选择回归老本行。不过,这一次有所区别的是,既非原来的台资企业,也非外商企业,而是大陆本土的半导体企业三安光电。
四年后的今天,郑茂昌先生又转而投身仙游时速,这是一家半半导体材料初创公司。回顾自己从台湾到大陆后这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郑先生总结说,“从第一代半导体到第二代半导体再到第三代半导体,现在是直接切入半导体上游的材料端。”从早先的台资企业再至美资,后直接到大陆本土企业工作,随后继续选择大陆本土初创高科技企业,郑先生的职业路径,也反映了中国大陆高科技企业的加速崛起,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谈及最新的这份工作,郑茂昌先生看来,半导体材料,是整个行业的上游。材料的突破,将决定着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方向。他告诉我说,半导体晶圆制造的“起点”,高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市场份额主要由Hemlock等美日欧厂商垄断,不但造成定价权被几大寡头掌握,坐享超额利润,这一关键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也产生了战略性产业“卡脖子”的现实风险。
仙游时速的使命就是要解决材料上的“卡脖子”,郑茂昌先生介绍说,“公司是刚刚创立,但组建时间接近两年,公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掌握了较为领先的超高纯度多晶硅提炼技术工艺以及全球唯一免磁法长晶炉技术,未来的主要产品为电子级超高纯度(11N以上)多晶硅、8-12寸单晶硅棒、8-12寸大硅片。公司LCZ法拉晶各项指标皆优于国际同行,成晶率高达98%,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后,成本优势将极为明显。”
可以听出,郑茂昌先生对这家初创企业信心满满。信心满满的背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材料的本土替代是迟早之事。他认为仙游时速有三大优势条件,“生产材料是石英砂,材料上不会受制于人,也有专利,设备上也不受制于人。”另外,特别是公司的成立,还得了当地政府的极大支持。因为有专利,公司虽是成立不久,但郑先生透露,“单晶棒融资已经锁定了,后面的切片,还在融资阶段。”具体到生产的运行,“我们的工厂,厂房都在提升中,设备引进还需要四个月。”他同时还预计,单晶棒的生产大概是六到七个月,大尺寸硅片产出期则相对较长。也就是说,仙游时速很快就有产品问世。
郑先生特别强调了专利的重要,他切入要害地指出,“所谓的科技战,就是专利战,只要我们有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不用怕。”
及至现在,郑先生和其家人已在大陆生活工作十一年,谈及在大陆的生活,郑先生表示说,很愉快,孩子也是在厦门读书。对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他相当坦诚地认为,既需要独立自主,也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关键的材料和设备,我们还是无法突破。这是我们需要与外界合作的,我们既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往上走,同时,我们把别人的优点来弥补我们的缺点,再来创造我们的优势,再来贡献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