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戏曲舞台上不难见到才子佳人之情、王侯将相之勇,却鲜少看到以学者角色为主题的大戏贯穿舞台。这一次由南戏故里温州打造的实验瓯剧《那年梅开鹤归来》已于听戏APP上线,该剧将戏曲大家董每戡先生搬上了戏曲舞台,从幕后走到幕前,带你重温董先生一生的传奇故事。
赤子情怀·董每戡先生
人物介绍
瓯海人,著名戏剧家和戏剧史研究专家。
他对我国戏剧史的研究做出了两次里程碑式的贡献:创立了“剧史家”之说的思想体系,构建了“戏剧史体系”。他为我国戏剧史研究写下“本体”回归的第一页,是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与开创性建树。
董每戡曾说自己是“南戏乡亲”。董每戡是南戏故里的流风余韵滋养出的一代戏剧研究大家,是中国戏剧学术研究的一座高峰,是温州走出去的一代文化巨子。董每戡学术报国的赤子情怀,永立学人的精神世界。
馨香一瓣·鹤归来
剧情介绍
瓯剧实验剧《那年梅开鹤归来》演绎了董每戡波澜壮阔的一生。
编剧着力抓住主人公精神高地的四个剖面,树起《春风》《夏韵》《秋殇》《冬决》四场戏的全剧架构,巧妙完成戏剧结构:青年时期,他以剧抗战,组织戏剧革命运动,编写剧本,解救“剧本荒”,振奋“民族魂”。
新中国成立后,董每戡在全国高校首开“中国戏剧史”体系课程,常与田汉等专家学者聚论学术,潜研勤作。他佳作连得、成就频频,尤以《三国演义试论》创下热销之最。
特殊年代,中年董每戡遭遇了失稿,百万字著作手稿遭劫。董每戡不退缩放弃,全身心写稿,自演自研,深推细磨。旧疾频复、痛苦连年的董每戡,以一双残手、半副病体、超人毅力,推写百万字作,用尽百衲纸稿,收获文化之所得、精神之财富。
1979年,董每戡重返中山大学,他如寒梅傲放,凭着“报国还凭笔一支”的顽强信念,修复残稿,再吐胸中深藏的剧史鸿篇,力扬民族戏剧瑰宝的文化自信。
董每戡不同时期造型
他的人生历尽磨难,两度书稿尽失,面对重创,不弃伟志,潜心研剧,用一双残手,百衲纸稿,书写出百多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践行“报国还凭笔一枝”的崇高信念。
傲梅开,香清远,先生与世长辞
再观先生“心香”,恍若“鹤”归来。
种种细节设计,不难看出主创团队费尽心力,不论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对内容核心的层层推进,从舞美服装到配乐唱腔既保留传统戏曲的风韵与精华,又融合了诸多艺术形式以及现代戏剧的优点长处。
作为一部实验瓯剧,该剧在创排上做了多方面创新尝试,以意象化的表演,承载具象的事件和历程,着重凸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舞台呈现上结合了间离式旁白、叙事吟诵、舞蹈、群演人物抽离、瓯剧传统腔体等表演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领衔主演
梅花奖得主方汝将
方汝将作为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温州市文联副主席,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多年来,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为温州打造“戏曲故里”金名片、推动温州戏剧艺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这部戏,方汝将有感:
“有着400年历史的温州本土瓯剧,谱写一个温州近代文化学者的治学报国人生经历,这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首次将董每戡搬上艺术舞台,不仅拓展了瓯剧剧目,更是温州戏剧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实验’。”
投入排练两月,方汝将瘦了整整六斤。“我为董先生,生消得人憔悴。”方汝将如是说。“从演员呈现的角度,这个戏是实验性的”,方汝将携领八位年轻演员,以“教学相长、协同探索”的方式完成这部原创作品。
主创团队
保驾护航
文学顾问 周吉敏
温州瓯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十月》《美文》《散文选刊》《雨花》《四川文学》等报刊杂志。出版文集《月之故乡》《民间绝色》《斜阳外》等多部。
编剧 安声
创作作品有戏剧《短歌行》《周仁》《留伞记》《英·魂》《珍珠塔·惊塔》《赵氏孤儿·献子》《杀狗记·救兄》《夜·空》《偶像》等,舞台艺术专场撰稿《重逢·梁祝》《石头·禅》《秋月漫照池上楼》《为有南戏东瓯来》等。
导演 姜振宇
导演作品:越剧 :《忆十八》、《狸猫换太子》(温越版)、黄梅戏《太白醉》、闽剧《墦间祭》《紫玉钗》《孟丽君》、《尹越年华》越剧艺术专场、《松古遗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晚会等。
作曲 蔡南正
青年作曲,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浙江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音协主席团成员创作学会副会长,温州市”四个一批”人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客座教授,现任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作曲。音乐创作作品有瓯剧《橘子红了》《西园记》《兰小草》等五十余部大小音乐作品。
特别推荐
《那年梅开鹤归来》
邀您共忆董每戡波澜壮阔的一生
更多精彩剧目
经典专辑
尽在听戏APP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