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书话 | 柔石与《二月》(二月柔石故事概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2 17:28:2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160    评论:0
导读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我早年读柔石的小说,是为了解左联五烈士的文学创作活动。读过《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突出的感受是,柔石如不牺牲,一定是个大作家,因为他的文学天才,在这两篇作品里已显露——这是掩盖不住的。我对柔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我早年读柔石的小说,是为了解左联五烈士的文学创作活动。读过《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突出的感受是,柔石如不牺牲,一定是个大作家,因为他的文学天才,在这两篇作品里已显露——这是掩盖不住的。我对柔石的关注,还来之于鲁迅先生在《不能忘却的记念》里对柔石性格、为人的描述。


前些年,我想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的乡镇教育,从文学家的创作题材来看,我选柔石的《二月》和叶圣陶的《倪焕之》。过去看过电影《早春二月》,去年又看话剧《二月》,电影、话剧艺术家用他们的理解来诠释《二月》,我既读书又看电影话剧,也有我对柔石和《二月》的理解。


柔石年轻时喜欢文学,曾从浙江跑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当过旁听生。他与鲁迅先生的缘分,在北京时就发生了——他听过鲁迅的课。在家乡,他当过中小学教师,还当过他们县的教育局长。在小说《二月》里,柔石并没写多少课堂上和教学方面的事,他应对的是芙蓉镇这个小社会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比专业知识还复杂。鲁迅在《二月》小引里,就提纲挈领地道出作家面对的小社会:“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是佛祖离开宫殿走到人间世,他一开步就怀抱救世的大悲愿。人间受苦受难的众生,等着他来拯救。所以,在去往他施法讲道的芙蓉镇的船上,他就与可怜的青年寡妇和她的孩子相遇。到学校后,他做家访,深入了解导致青年寡妇不幸的境况,他决定牺牲自己,给寡妇一个丈夫,给寡妇的女孩一个爸爸。这是最有实效的扶贫济世。但是,中国社会创造的“寡妇门前是非多”在萧涧秋身上应验了:“交头接耳”的芙蓉镇,发霉的旧道德,已经在背后指责他和她的行为。这期间,对小镇生活不满,对萧涧秋产生朦胧爱情的陶岚,又加重萧涧秋的心理负担。如果是择偶的话,是选择青年寡妇,还是青年陶岚?柔石的文学创作天才,在关节处显露,他是用悲剧处理他的故事的,我们看到,寡妇明白萧涧秋的真心,也察觉到陶岚对萧涧秋的情意,便以自杀来断绝萧涧秋的悲愿,以个人的牺牲成全萧与陶。杀死青年寡妇的,是“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



青年寡妇死了,无聊的社会还在持续。萧涧秋怀抱理想,以为教育能救国救芙蓉镇,结果是不能救自己。他选择逃离,逃到上海。他走了,陶岚也尾随,都在逃离让他们窒息的芙蓉镇。从小说的间架结构分析,如果柔石不牺牲,《二月》就还有下一部,萧涧秋和陶岚在上海相聚,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文学家,特别是左联的作家们,他们从事文学创作,是以文学为武器来改造苦难的中国的。他们以革命文学家自命,是一个时代的担当。他们看到了底层民众的苦,企图以文学唤醒他们,把他们救出苦海。左联五烈士中,柔石以成熟的艺术作品,初步在实现他的抱负。鲁迅先生用“工妙的技术”评论《二月》,是看到了革命文学家作品里的艺术技巧。


左联五烈士中,和鲁迅亲近,鲁迅评价最高的,也是柔石。前辈评价后辈,不是评价他们尚未完全展示的才能,而是他们的人品。


“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吗?——不至于吧?……’”


鲁迅先生对柔石的观察,何等细致!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还有一大段,是写柔石的性格,也是写柔石的忠厚。先生说,他们一起上街,要是有女性同行,柔石总是隔开三四尺,“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先生对柔石的总评价是:“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是柔石的个人品德,也是《二月》里萧涧秋的救世精神。


《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内容是记柔石,撰写《柔石小传》,写《二月•小引》,鲁迅先生为柔石写下的文字,是柔石的高尚品德的善报。


电影《早春二月》,在拍摄的那个年月里,是少见的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但是,我总觉得编导演对柔石的理解还肤浅,电影没深入挖掘《二月》的悲剧精神,只成功地展示了民国时的乡镇小学风貌。话剧在灯光、服装、造型上是一流的,但给我的感觉是莫名其妙。我只看到一群移动的活人雕塑,小说的内核却被过滤。


在农业社会时期,乡镇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也是基层社会的稳压器,文化传播的小中心。当社会分化动荡时,一定会传导至这个教育的神经末梢。芙蓉镇的教育界“交头接耳”的话题,除了寡妇和萧先生,还有外边世界的新消息。陶校长虽名“慕侃”,但他管理的小学校,并不是桃花源。


*本文为孔网书友整理、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关键词: 柔石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5596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