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四川革命烈士尘封的诗文,感知红色生命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家好,说到革命先烈,我们很容易就想起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在那里,曾经有太多的英雄儿女。在铁窗里,也曾经诞生过许多催人奋进的诗篇。比如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刘国鋕的《就义诗》等等。大家都知道,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入选了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实际上和《我的“自白”书》同时入选的还有另一首革命烈士诗,它的标题叫《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把牢底坐穿》曲谱
这首诗很熟悉,但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我来告诉大家,它的作者叫何敬平。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细流的汇聚,最终成就江河的澎湃,细流也由此变成了江河。何敬平的诗,裹挟着江河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至,又背负着细流润物无声的情怀向死而生。是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无数的何敬平们,愿意“把牢底坐穿”,愿意以江河之姿冲决不合理的一切,把“颠倒的乾坤”重新扭转。
监狱的高墙是关不住革命志士的革命激情的。1949年旧历正月初一,他和刘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用战斗的诗篇和敌人作斗争。那一年的秋天,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进逼西南,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何敬平饱含革命激情写出《把牢底坐穿》。
1949年11月27日,在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年仅31岁的革命诗人何敬平和他的战友们,一道集体殉难于渣滓洞监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