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通过一档情感调解节目,才知道每个月14日都是情人节。从1月到12月14日分别是日记情人节、传统情人节、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玫瑰情人节、亲亲情人节、银色情人节、绿色情人节、相片情人节、葡萄酒情人节、电影情人节、拥抱情人节。
这一整套节日过下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是,我差点都快要不认识“情人节”三个字了。
顺便一提,这期情感调节,主要是想给女孩调一调,省掉一两个情人节,看她能不能跳楼。
图片源自网络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今天做观众,指着女孩当笑谈,明天我们因为男朋友忘记了恋爱纪念日,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恋爱关系中对于节日、礼物、祝福的坚持,被称之为“仪式感”。
从历史角度来看,仪式感是极为重要的。中国古代存在一种名作射礼的仪式。我们更倾向于用仪式来形容,因为射礼的主要活动是投壶,但是过程堪称繁复高深,由此转入“仪式”。
真正的仪式,通常用途是:皇帝登基、祭天祭祖等等。
那么,婚恋交友问题,拉上仪式感,未免有些托大。
双十一的出现,是为了让孑然一身者找到慰藉,并且理直气壮的从为了抓住情侣钱包的各式节日中逃离,不过后来双十一也成了购物狂欢节,更何况早被商家瞄上的情侣身份。
事实上,除了12个五颜六色的情人节以外,所有节日都可以被应用于情侣间的活动交往。12月份从平安夜开始,就是一场朋友圈里声势浩大的点天灯。朋友圈中最富的那个男朋友,他富有的程度,决定了其他男性未来一段时间的被折磨程度。
更令人崩溃的是,连儿童节也不能避过。
图片源自网络
有情饮水饱仿佛成了一种传说,坐在宝马里拍照才是王道。以情人节为首,包含平安夜圣诞节狂欢节等情侣节日,形成了一套精准如游戏出装的配置:要红酒、玫瑰、西餐厅,蛋糕、礼物、安全套。
然后将其命名为“仪式感”。
部分女性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如同月亮之于李白,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妄想和执着。一部电影,一首歌,都能将女性带入到罗曼蒂克的殿堂。轻易的情绪波动,导致丧失理性式的情感需求,对于所谓仪式感的追求,变得如同邪教教徒。
友情经不起挑战,爱情经不起平淡。大多数恋爱都是生如夏花,之后走向平凡之路。这条路道阻且长,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恰恰就是杀死爱情的真正凶手。
心理学中将克服一切苦难矢志不渝的爱情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就是私奔少年的心理成因。
电影《毕业生》里,逃婚的女主和恋人坐上公交车后,完成了逃婚后兴奋喜悦的表演,此时应该高潮落幕,电影走向终结。然而导演并没有喊“咔”,镜头仍在拍摄,这是剧本上没有标注的。
男女主角的表情逐渐趋于平淡,茫然。导演将这样的情绪一同放入了电影。两个人眼神有些无措空洞的看着前方,不悲不喜。
一不小心,揭示了生活最终的模样。
好在潘朵拉的魔盒藏着最后的希望。
图片源自网络
开启希望的咒语是王小波,“聪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的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爱情会归于平淡,生活充满艰辛。但是如何在醪糟中酿出酒香,又如何不被所谓的仪式迷惑双眼,是值得我们平衡把握的。
仪式感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你承包了这个鱼塘,而是找个人陪你共同欣赏鱼儿游动的韵律,或红烧的美味。如同我们刚刚相恋时你写下的誓言,称赞“众生皆苦,你是草莓味”。
那些真正的仪式,还是等我们驾鹤西去之后,再交给晚辈来完成吧。
我是黎阳,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