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山西城记(二)丨以你的名义——朔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8 21:28:2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028    评论:0
导读

朔县南城门 多年前的那天清晨,并没有什么不同,太阳照常升起。在老家山西朔州,天刚刚亮,我爬上了朔县南城墙。 现在城墙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最近几年的老城改造,曾经的土城墙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青绿色的城砖是它目前的肤色。它没有故宫的雄伟,也没有金

朔县南城门

多年前的那天清晨,并没有什么不同,太阳照常升起。在老家山西朔州,天刚刚亮,我爬上了朔县南城墙。

现在城墙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最近几年的老城改造,曾经的土城墙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青绿色的城砖是它目前的肤色。它没有故宫的雄伟,也没有金字塔的神秘,没有江南水乡的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典型黄土高原地貌下的沟沟壑壑。

它就像一个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头,它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前面都是无数座城池的坟墓。

蹲坐在塞外高原上,守望着这个崭新的、姿容屹立的塞外北欧。

现在早已看不出那城墙北方的这座小城曾是侵华日军在朔县城制造瞩目惊心的惨案的地方,接近4000人遇难。城墙南边3里地开外是桑干河的上游支流,当地人都叫它恢河,从宁武管涔山弯弯曲曲流过这座千年小城。再向南走5里,城区一中敬德校区紧邻的朔南大道旁边是几个零星的小村庄。这些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周边的村庄零落不堪,其中有一座就是我的家乡,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米西马庄教堂

一 【以教堂的名义】

1876年,天主教传入山西雁北地区。此时正是清朝光绪2年,年轻的皇帝想要一展宏图,却苦于手上没有一件合适的兵刃。

此时的洋大人还没有那么嚣张,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山西。

1876年 4月,左宗棠带领湘军攻入新疆,开始“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并在同年收复北疆。全国上下一片沸腾,民心大振。 5月10日——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有一位名叫本庄繁的日本人出生。这位庄繁先生后来官至日本陆军大将,在55年后在中国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他是主犯(1945年日本战败后自杀)。

我们的这个故事,看起来与其毫无干系,然而历史总是如此巧合。

1879年,天主教传入朔县城米昔马庄,同年在该村庄修建起来第一座天主教堂。是朔州境内第一个天主教大堂口。《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将朔州教区的开端划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曰“天主教传入朔县是在清光绪年间。”

米昔马庄即今天朔州市朔城区南8里地外的新安庄村,新修的朔州市南环路将新安庄与高速发展的城市割裂开来。沿着即将开通朔南大道一路向南,从市区不出20分钟就可到达。这座小村庄就是我的老家,童年的全部记忆留在这里以及恢河(桑干河)岸边。

这不,这两个故事就连接上了。

“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吹起了螺号,心里美哟。”

米西马庄教堂内部

朔州教区近代最早接触天主教的是朔县米昔马庄村民雒兴荣,第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是城内商人马有富。当地至今还留有关于他们的传说。

晋北教区副主教艾士杰委任中国神父常老楞佐为朔县本堂神父,堂口就驻在米昔马庄村。这座教堂于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现存教堂是1913年由意大利籍神甫(P.Antoniun.Eippizone)主持依地重建的,他认为这座圣堂将成为主教座堂。

这个意大利人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当时建筑的这座教堂多年后会成为一所师范院校。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工艺精美,在同朔地区独一无二。同时还有张若瑟和另一位中国神父在朔县传教。天主教在朔州的初期进展比较顺利。在有组织地传教的情况下,天主教在朔县各地迅速传播开来。艾士杰副主教视察朔县教务后,又开了沙楞河、石褐峪两个堂口。义和团运动前,米昔马庄本堂神父全由中国籍神父担任。他们分别是常老楞佐—、胡伯多禄— 、杨亚各伯—、张若瑟—。

1926年,朔县教区正式成立,所辖朔县、宁武、偏关等15个县,总堂依旧设在朔县米昔马庄。此后教区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雁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区。现在为朔州教区修女院。在沙楞河乡和石褐峪村至今也还保留有那两座教堂,有幸曾经路过。

朔州教区成立初的两年里,遭遇了阎锡山张作霖的军阀混战。战乱不仅让教区传教工作基本停止,而且深受其直接危害。乱军抢掠教会财产。又在年枪杀了行走于探望教徒途中的吴神父。战乱结束后,教区恢复传教工作并开始推进传教事业。次年朔州监牧区升为代牧区,原监牧区主教俞广仁于次年出任代牧区主教。从成立监牧区到此时,一该区教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教人数由原来的人数倍增。本堂增加石褐峪一、怀仁、崔家窑、鹊儿岭四个堂区。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民国年间成立了朔州教区,在不长的时间里教徒规模得到了扩展。这种情形的出现,我们可以推测因为当时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生计维艰,老百姓在极度的绝望中只能选择一种看起来最可靠的信仰去活下去。

以下摘录《朔州宗教志》中的一段对话:

问:你一记得当时村民为什么信仰天主教吗?

答:穷啊。人家教会让孩子白免费读书,还在村里立了一个公灶。你信了教就可以到那个灶上吃饭。

问:记得你家信教的原因吗?

答:我父亲原来信佛。后来来了一个天主教神父在我们家住了一晚上。他走后, 我父亲就改信了天主教。并告诉我们说,天主教才是真的。

在最动荡的年月中,老百姓的信仰都是很功利性的。他们才不会管什么中国教外国教,只要能让自己活命的就信。

二【朔县惨案】

妖兽扰乱人间秩序,血腥如浪潮般来袭。

在战争的年月,有人对屠杀都熟视无睹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上文提到的那位本庄繁参与策划发动。全国上下一片震惊。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地处北京西南部的同朔地区首当其冲,不出3月,9 月28 日(农历八月二十四)侵华日军的铁蹄就已攻破朔县城。

紧接着屠城三日,有3800多名父老姐妹惨遭杀害,日军在这里制造了一起灭绝人性的“九·二八”重大血案。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塞北烈士陵园内部

1937年9月28日拂晓,东西两路日军在朔县城北会合,接着用重炮猛痊轰朔县北城。上午10时左右,日军以坦克撞开北城门,占领会朔县。日军进城后,立即封锁了东门和西门。朔县居民纷纷冲向南门,争相出逃。

日军迅速冲到南门,把居民不分男女老幼用麻绳捆在一起,或用铁丝穿透锁骨连成一串,押到南门外,强迫跪在一片空地上。企图逃跑的人大都被打死。搜查完毕后,日军将抓来的人也押往南门外。途中,由于铁丝拉扯,有不少人被活活勒死。

在攻下县城后,日军随即向南开始对村庄的烧杀抢掠。因为米西马庄的教堂是洋人办的,日本人不敢贸然进入。因此,这座教堂挽救了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老百姓。日军撤退后,周边越来越多的教徒加入天主教。直到现在,每周都会按时进入教堂做礼拜。

当时的朔县县长郭同仁,在此次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

原来,朔县城破后,慌乱的人群把守军打开的南门通道挤堵得水泄不通,牺盟会特派员宋效先见无路可走,便从城墙上跳下来逃走脱险;公安局长白生成见城门堵塞得走不出去,便隐匿到东街的耶稣教堂内,晚上利用夜幕,借机逃出城外。就笔者所见,朔州县城内还存有3座教堂,即北街(现城区二小西北)、东街(现金鼎宴东)和南部(现城区二中西南)的天主教堂。

县长郭同仁见回天无力,于是换着便衣,化装成老百姓,牵着一匹驮着东西的马,刚到南城门瓮城时,恰遇日军在盘查守城军政要员。郭同仁说自己是天主堂包工头,躲过了盘查。

正在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从巷中跑出来,被日军迎面一刀刺去,小姑娘顿时倒在血泊中,郭同仁再也忍无可忍,站出来大声说:“我是县长,抗击侵略,是我发的命令,与老百姓无关,你们住手,不要滥杀无辜。”

日军当即开枪把郭同仁击倒,拉到南城壕,剥光衣服,倒上汽油,活活烧死。1938年5月4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呈请行政院,抚恤山西守土捐躯县长,郭同仁名列其中。

雁北13个县的县长,除朔县县长郭同仁遵令抵抗,城破后殉职外,其余纷纷弃城而走。”郭同仁的大儿子郭安堂听说父亲遇害,毅然放弃了在太原友仁中学学习的机会,秉承父志,参加了抗日部队。

郭同仁的孙子郭玉宝证实,他的祖父郭同仁育有三子一女。他是次子郭定堂的儿子。大伯郭安堂在1938年参加了山西决死第三纵队,次年,决死第三纵队归入八路军129师,又随军决战百里太行山。

1945年平邯战役中,大伯郭安堂英勇牺牲。

(本节部分参考自地方文献)

三 【对号入座】

建国后,米西马庄教区被朔县师范(1949年3月在晋绥五中基础上建立的朔县师范学校)征用,教堂被用作图书馆。文革期间,教堂钟楼被拆,至今仍未修复。

教堂内部

1989年朔州建市后,米西马庄改名为新安庄。而教区于1996年归还教会,并在2004年修补了主教堂的屋顶。朔州师范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次迁址,从米西马庄到市府西街到如今的长宁东街85号。查阅朔州师范光荣的校史上,作为朔州唯一的师范类高校,多年来为雁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心血。看朔州地方教育史,你会发现如今活跃在朔同两地教育系统的人多是毕业于这所学校。

如今的教堂坐南朝北,哥特式风格建筑,同时具备一些本土化特征;采用巴西利卡式平面,分为门洞、夹层、大厅、圣坛及祭衣所五个部分;屋顶可划分为三部分,门洞之上耸立着高高的钟楼,大厅部分采用坡屋顶,由于层高关系,神甫房的屋顶则较大厅为低。采用了欧式风格明显的西方歌德建筑式样。教堂总占地400多亩。主体建筑大堂长27米,宽12米,高9米。堂顶装有塔尖10个,主塔尖高约18米。围绕大堂建有修道院、传教会、保赤会、小学校、诊疗所、啤酒坊、制鞋坊、园圃、宿舍等,共计房屋375间。

自从师范迁址后,整个教堂基本处于荒废状态。院里种满了各种果树,童年时期我们经常结伴去师范大院打鸟、摘杏。师范大院的里边有两个曾经是存放粮食的地下通道,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关于这些地下通道的传说很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记忆都随着白色月光永远被存在记忆中了。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因为周边村庄的被拆迁占地,新安庄已经变成了一个周边村民的移民聚居村。新搬过来的人们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老一辈经历过抗战逃难的人已陆续埋入黄土中。

我站在古城墙上,踩着脚下的痕迹,静静地“对号入座”寻找这样那样一个关于这座城市的诉说。

站在城墙面前,唯一能被历史记忆的东西都是刻在心中的故事。

这一切,都越来越模糊。

文丨子龙

辑丨冇脸

特别感谢@张泉

《晚晴民国--十六城记》

提供写作灵感

相关推荐山西城记(一)丨从战火中走来的城--太原

 
关键词: 山西朔州很穷吗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6382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