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70多年前的“真容”今终得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9 09:01:1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962    评论:0
导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夏梓 符坚 “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目前在湖北美术馆展出。约90件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于1946年至1949年巡展的木刻版画原件亮相,让观众更多地了解70多年前的特殊历史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夏梓 符坚

“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目前在湖北美术馆展出。约90件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于1946年至1949年巡展的木刻版画原件亮相,让观众更多地了解70多年前的特殊历史时期:听以刻刀为戎吹响的抗战集结号,为彼时街头巷尾生活之艰辛而感叹。

“抗战八年木刻展”作品重现

1946年6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在上海成立,协会举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成立三个月后,于1946年“九一八”当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展——“抗战八年木刻展”。

“抗战八年木刻展”中的多幅原作,也在70多年后,随“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呈现在湖北公众眼前。此外,这些木刻作品大多带有当年完整的衬纸和展览标签,包括杨可扬于1944年创作的套色木刻《工场》、张漾兮于1938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秋收》、罗清桢于1937年创作的黑白木刻《汽笛响了》等等。

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展览为不少木刻原作,特别配有与之呼应的珍贵历史照片。如亦支创作的黑白木刻《松林岗上的农妇》,刻画了一位佝偻着身体,背着沉重且庞大的柴禾前行的农妇形象。作品旁就展有摄影师卡尔·迈登斯于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负薪的老年男子》,它们共同展现了当年人们生活的艰辛。

对此,相关展览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建立起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框架,也因此许多作品保持着当年巡展时的老样子。“观众或许可以更深入地走进那段极具社会意义的创作和展览的原境,对于构成中国革命美术的基因和时代线索获得更多具体而微的认知。”

70多年后终见其“真容”

除了“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曾在1946年至1949年举办过“第四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流动展”“广东广雅中学”等展览,这些展览原作也同时展出,珍贵无比。它们折射出1945-1949年中国过渡期的方方面面,譬如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人民艰难的生活和对新世界的希冀。

我们在等待70多年后,终于有幸见其“真容”。

此次该巡展来汉,展览分六个单元。涉及的版画家有相当一批都是中国新兴版画史上响当当的先驱人物,包括陈望、丁正献、葛原(葛克俭)、古元、郭炎、贺鸣声、胡一川等等。展览现场,我们可欣赏到杨可扬1946年创作的黑白木刻《庙会》,沙丁1946年创作的黑白木刻《水市》等,他们的作品再现了街头巷尾,百姓生活难得的安宁。

本次展览由湖北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在湖北美术馆2楼4、5、6、7号展厅展出。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关键词: 湖北美术馆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6401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