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在国民党驻军某部旅长沈发藻欲娶一小姨太,晋江县长张斯吝得知后,找来一名黄姓护士。黄护士坚决不从,被逼无奈最后自杀,此事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公愤,黎明高中(现黎明大学)师生为维护正义,联合泉州妇女会及培元中学、培英女中等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张斯吝为缓和事态,与学生代表进行谈判,被迫答应建一座钟楼谢罪。——这是一段传说,在后来便有人提出质疑。时任县长建楼不是赎罪,而是为了提倡守时。
钟楼,不论是在古老的城市,还是现代化的都市;也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总是很容易寻找到它的身影。
伦敦的古老大笨钟、香港尖沙咀的钟楼、上海外滩的海关钟楼……这些大名鼎鼎的钟楼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那个城市历史的印记。
泉州,也有这么一座钟楼,默默地见证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变迁。
初到泉州,便经常听身边的朋友提起钟楼。外地的朋友第一次来泉州,要在市区选个地方见面,似乎不加考虑就说,钟楼吧。朋友说,那个地方好找,处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而且钟楼也可以算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了。
印象中,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欧洲教堂上那高高的钟楼形象,或是乡村里幽林深处简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钟楼。每到整点,钟楼的钟声响起,悠扬,绵长,很容易就使人怀想起那些诗意的情节了。
钟楼的位置似乎并不难找,位于泉州如今最繁华也是最古老的商业街中山路和东、西街的十字路口。高不过10余米,而且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形状像亭非亭,似楼也非楼,外表只是用白色的石灰粉刷,通体洁白,建风格筑倒是欧式的。这就是传说中的泉州钟楼了。
在钟楼下久久驻望,它的上部安有四面圆形、用玻璃罩着的时钟和一个风向标,底下设有霓虹灯。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四柱支撑的圆形基台,就这么简单。
没有气势雄伟,没有雕梁画栋,没有金碧辉煌。也许正是因为这普通,在繁华的高楼林立的喧闹街上倒是显得特别突出了。简洁也清纯,不过最妙的还是在闹市中的那份娴静。
泉州钟楼历史悠久,因为时间走得准,又被“老泉州”称为“标准钟”。“四五十年前,手表远未普及,人们只要经过钟楼,都会很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时间,听听钟楼发出悠扬的钟声。”
据考,这座钟楼是1934年建设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专门设计,具有典型欧洲风格。
远远看去,钟楼仅十米高,外表白色灰粉刷,整个建筑体结构简洁,宛如一少女临街而立,久而久之竟然成了泉州人抹不去的记忆。“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加上一座“时钟楼”,改革开放之前,它们几乎成为泉州城的标志。
在中山路改造时,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还装上了霓虹灯。
老人们说,这里的时钟,曾经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时钟。
钟楼原来有固定的人来发条。但寻找到这位调钟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告诉记者,钟楼的调时人姓陈,子承父业,每隔四五天或一周,他会骑着摩托来钟楼下转一圈,钟坏了,和同伴上去修,钟不准了,他上去对时。
据说钟楼下最早是放一张长长的竹梯的,如今早换了伸缩铁梯。可以想像,陈先生以及他的父亲就是一次次从那个梯子上去,调钟、维护,经年累月,成为钟楼的最忠实守护者。以前每逢半点钟声就会响一声,几点它就会响几声,现在坏了就不响了。“调钟人好像是很久没有过来这边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钟楼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商业街一片繁华景象。
时光流转,如今的中山路和东西街早不是当年的模样。钟楼也再也不是那座旧时从这里经过,远远的就能从骑楼长街看到的修长身材、雪白容光的钟楼了。与周围相衬是,古城新街,商业繁荣,一切都充斥着现代浓郁的商业气息。
曾经为泉州人报时达半个多世纪泉州钟楼,作为这条街历史发展的见证,依旧伫立在十字路口。只是那曾经悠扬、绵长的钟声,已经慢慢远去,直至彻底消失在喧闹都市和浮躁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