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揭秘:泉州钟楼究竟是谁设计的?(泉州钟楼由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7 10:31:2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213    评论:0
导读

关于钟楼的历史记载不少,但设计者是谁却难以查证,本文查访到中山路设计往事的关键人士。 南北一条街, 东西两座塔, 路上三岗亭。 这是当年泉州人对古城风貌的形象描述。可见除了东西塔和中山路,中山路上的三个岗亭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位于位

关于钟楼的历史记载不少,但设计者是谁却难以查证,本文查访到中山路设计往事的关键人士。

南北一条街,

东西两座塔,

路上三岗亭。

这是当年泉州人对古城风貌的形象描述。可见除了东西塔和中山路,中山路上的三个岗亭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位于位于南门和涂门街头的两个岗亭已不复存在,还有一处岗亭曾设置在钟楼,这里是泉州标志性建筑之一。

老人见过钟楼设计图纸

上世纪50年代的钟楼,这也是迄今为止钟楼最早的照片。

钟楼位于东街与西街、中山南路与北路的十字路口,1934年开建,1935年完工,高13.8米,距今已有80多年。

钟楼为钢筋水泥结构,下端为四脚分立的底架,通过铁梯可到二楼空间,二楼之上有4个圆形时钟分别挂于四面,时钟只有时针和分针,用罗马数字计时,外面是玻璃钟罩。钟楼最顶端则是一个写有“东南西北”的方向标。

钟楼底架上有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整体上又有西方建筑的简约线条,融合得格外清新雅致。

上世纪80年代的钟楼,左前方是邮电局,后面的黄色大楼是五交公司。

关于钟楼的历史记载不少,但设计者是谁却难以查证,通过多方探访,终于联系上了一位住在钟楼附近镇抚巷的老人,老人名为辛梅松,出生于1931年, 1954年毕业于浙江农学院(已并入浙江大学),他对这座比自己年纪小的钟楼感情很深,因为不仅从小在钟楼附近长大,当年还看过钟楼的设计图纸。

辛梅松回忆童年往事。

辛梅松说,据现有资料显示,当年钟楼的设计者是留英设计师,而据自己的判断,资料上说的这位留英设计师,很可能就是当年中山路的工程师雷文铨。

辛梅松分析道,1923年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生雷文铨受聘为中山路的工程师,记得当时雷文铨就住在中山路陈光纯故居,其夫人经常穿着高跟鞋,很洋气,后来雷文铨还在镇抚巷36号附近置业。自己的父亲辛春渊是雷文铨的学生,出生于1897年,曾跟着雷文铨一起设计中山路,还参与设计了中山公园的七十二烈士碑、泉安汽车站等,记得自己当年在家里看到过钟楼的设计图纸,还有父亲与建筑大师梁思成的通信等。虽然这份设计图纸已经遗失,但不难分析出,钟楼与雷文铨、父亲辛春渊有着极大关联。

辛梅松觉得,关于钟楼的建造原因,应该不是流传很广的“县长赔礼道歉修钟楼”说法,最有可能的就是缘于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其中就包括守时运动、节约运动等。

1979年元宵节晚上,泉州的群众文艺活动开始复苏,踩街队伍经过钟楼。(杨湘贤/供图)

据福医大附属第二医院院史图书馆主任黄方医师介绍,在“县长赔礼道歉修钟楼”的说法中,女护士黄彬彬与李天佑包办婚姻,黄出走要求离婚,李天佑托晋江县长吴石仙协调,国民党驻军某部旅长沈发藻找吴石仙有事,恰好遇上黄护士,因垂涎其美色,求吴促成,吴约平民医院院长带黄护士到县衙以给吴县长母亲看病为由,让沈旅长与黄有独处机会,沈欲图谋不轨,黄不从,后自杀身亡。

黄彬彬惨死令社会轰动,当时的黎明高中学生联合培元培英等学校组成后援会,以“晋江青年声援黄彬彬惨案大会”名义,组成百余人的声援请愿队伍,要求法办吴石仙。1934年,吴石仙离任晋江县长一职。不久,余公武接任县长,他提倡建设新政。1935年起,张斯麐(同“麟”)继任县长,也重视县政建设,其中就包括建钟楼。

上世纪70年代的钟楼,下面是从中山中路过来的体育踩街队伍。

2008年,泉州钟楼登上了在日本发行的《中国视野》杂志封面,照片摄影师陈紫玄介绍,这张钟楼照片浓缩了骑楼、红瓦屋顶等闽南特色建筑元素。

据出生于1925年的泉州籍台胞王人瑞在文章中回忆, 记得少年时钟楼上的钟面有五六尺长,站在东南西北四条街的鼓楼下,都可以看清楚钟面的时刻,里面装了电灯,晚上也可以看得见。四面门楣上,刻有达官贵人的题字,其中之一是建造时的县长张斯麐写的,可惜字句已忘。

周边改造前的钟楼。

王人瑞还记得,在1939年到1940年之间,泉州曾经有抗日义士,在夜里冒险涉水渡海,偷袭金门岛,那时金门已陷人日寇之手。这位义士斩获汉奸首级回来,这个汉奸名为郎寿臣,东北人,伪金门警察署署长,郎寿臣的头就悬挂在钟楼上示众,那时候,王人瑞正就读省立晋江初中,怀着好奇又惧怕的心情,约了几个同学结伴去看,只见一紫黑色的东西,用铁丝拴着,挂在钟楼向西街这一面,回家之后,夜晚都不敢起床小便,仿佛那东西还在面前晃一般,至今想来仍有余悸。

从钟楼内部可以看到时钟的构造。

辛梅松回忆说,当年的钟楼时钟不是如今的石英钟,是上发条的机械钟,这里曾经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时钟。钟楼上很早就安装了电灯,四面各有一盏,很可能是泉州最早的现代路灯。后来在在中山路改造时,才从机械钟换上石英钟,还装上了霓虹灯。当年悬挂汉奸首级的事情,辛梅松的印象很深,此外,他还记得钟楼中部北面左侧还有“晋江县长张斯麐建”的署名。

通过内部铁梯可以爬上钟楼。

钟楼内部,过去用来收放楼梯的铁锤。

在钟楼上看西街,视野极佳。

在古城的中心地带,

钟楼矗立了八十余载,

从民国时代至今,

四座不停歇的时钟,

伴随着泉州人经历了风风雨雨,

一起迈入向往的生活。

钟楼附近的老字号:约瑟钢笔社

在钟楼附近的中山中路338号,曾是一家远近闻名的“约瑟钢笔社”,这家店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修钢笔、修打字机、修相机、冲洗相片,位置虽已迁移,但长达70年的生意一直延续至今。

上图是摄于1985年的中山路338号约瑟钢笔社,当时用的还是传统门面,木板可以拆卸。图中从左至右是如今“约瑟”的老板施志仁、母亲、哥哥。(施志仁/供图)

2000年后,这里店面出租,墙上还留有“约瑟摄影器材冲印公司”的字样。(施志仁/供图)

现在的中山中路338号,约瑟的字样已撤下。

施志仁的爷爷曾在厦门开设一家名为“钦仁”的西医院,父亲施元辉没读什么书,十多岁就从厦门来到泉州谋生,开始在街头卖零食,一次遇到一位医生,问施元辉会修钢笔吗?施元辉便说试试,没想到他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地修好了钢笔,而且名声越打越响,后来自己租了店铺专门给人修钢笔,1950年“约瑟钢笔社”在中山中路开业。除了钢笔,施元辉又自学会了修理医疗器械和打字机等,手艺精湛,价格公道,广受欢迎。

1952年,约瑟钢笔社开店2年后制作的瓷碟。

店名“约瑟”来自施元辉的基督教小名,这是上世纪80年代,施元辉在店内研究照相机。(施志仁/供图)

上世纪60年代,施元辉接触到了相机,没想到又很快成为修理行家,成了泉州较早的相机修理店。

改革开放后,“约瑟”开始经营起了钢笔、相机、照相器材。施元辉买下了中山中路的店面,并将“约瑟钢笔社”改名为“约瑟照相器材店”。那时候生意火爆,施志仁回忆说,那时泉州人购买的相机,估计有一半都是在约瑟买的。

2000年左右,“约瑟”搬到了中山南路,原来的店面出租给了别人,开始了“约瑟”的中山南路时代。

钟楼附近的老字号:盛九昌齿科诊所

钟楼附近的中山中路417号-423号,是著名的盛九昌齿科诊所的门面,419号上有“美升齿科诊所”几个字,已经有些模糊,楼顶还有大有来历的题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卫生之一道”,落款是“孙文题赠”。

据盛九昌齿科的后人盛明捷介绍,祖父盛九昌原籍南安,1880年出生于缅甸仰光,5岁回国,小时候家道贫寒,而性情颖悟。14岁南渡新加坡谋生,从德国牙科医生习业,出师后以医牙补齿为职业。1906年,盛九昌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为表彰他对革命的贡献,亲笔题赠“卫生之一道”五字予以勉励。

1906年至1907年,盛九昌回泉州参加革命,于1911年将墨宝制成木匾珍藏,上款原有孙中山题写的“盛九昌同志”五个字,后因泉州光复后社会并不平静,作为同盟会泉州分会组织股副股长的盛九昌担心敌人报复,制匾时未刻上这五个字,可惜此匾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盛明捷介绍说,盛九昌功成身退后,在中山路开设“美升牙科诊所”, 以前泉州的牙医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美升牙科诊所”可能是泉州最早开设的齿科诊所。

1912年,泉州清末举人曾遒题写的“美升”招牌,如今完好保存在盛明捷口腔诊所内,已有100多年历史,盛明捷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人将招牌放于床板之下,免遭破坏。这家百年历史的齿科诊所,影响了几代泉州人。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辛梅松、苏伟垣、施志仁、杨湘贤、蔡永怀、杨茂盛、黄方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字:王了

摄像:点创传媒

图片:王了 王柏峰

实习生:苏婷慧

 
关键词: 泉州钟楼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3563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