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3月11日,省革委会审查同意北江钢厂选址方案,这是全国15家小三线钢铁厂中布局位置最南边的企业,设计规模走的是"小/专/新"路子,生产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生产规模为年产量5万吨特钢,3.5万吨钢材,总投资5855万。
【15个小钢厂,基本上投资定额都是5000万,这在当年算是巨款】。
1970年4月7日,定址在阳山县小江公社黄牛滩北岸。
1970年5月14日,代号为“阳山县514信箱”的北江钢厂开工建设。
大山里的遗迹
广大建设者们在山间河畔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起被称作为"十里钢城"的---北江钢厂。援建人员来自北满钢厂、大冶钢厂、广州钢厂等冶金系统兄弟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骨干,同时招收了大批的大中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以及部队复员退伍军人、知青,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这里。
原北江钢厂全景图
厂区占地面积31.55万平米,建筑面积20.04万平米,职工2544人,拥有设备1240台(套)。
1970-1985年,完成基建投资3629万,形成固定资产3340万。
主要生产设备有3吨电炉1座,5吨电炉2座,500x3中型轧机1套,300x3/250x7小型轧机1套,2吨和0.5吨蒸汽锻锤各1台,锋钢锯条生产线1条(包括250x3轧机1组)。
建厂以来累计产钢9万吨,钢材8.4万吨。
生产过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弹簧钢/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等钢种,其中军工钢品种31种,合计产量50153吨。
1977年,北钢带钢轧制车间正式投产,产品为钢锯片。
在此工作的工段技术员曾德新,后来是韶钢董事长。
北江钢铁厂建成后,拥有炼钢、轧钢、锻钢、拉丝、冷拔等主要生产车间及机修、运输、中心试验室、制氧、石灰窑等辅助车间,散布在几公里的周围,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像县城一样的生活区,设有学校、邮局、银行、医院、商店、招待所、电影院、职工食堂等附属机构。
北钢职工子弟学校
1970年,北钢职工子弟学校开办,是一所由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学校最大规模时,有教职员工65人,每个年级设两班,在校生约700人。家属区二区设分校,招收小学1-3年级厂区适龄学童。
原职工俱乐部
1979年10月,北江钢铁厂因厂址选择不当,交通运输困难,连年亏损,被迫关停。
人员、设备并入韶钢,部分员工去了同为冶金系统的有色冶金机械厂。
1980年8月,北钢开始搬迁,6年后基本完毕。
1980--1985年,北钢设备搬迁907台(套),2188吨。
1985年底,北钢搬迁办公室撤销,改为北钢留守处。
下设搬迁办/政工办/行政组和派出所,成员137人。为维护北钢剩余财产,留守处置有13个值班点和百人护厂队,坚持在停产车间值班和维护厂区治安。
1988年4月7日,北江钢铁厂资产移交阳山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