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华古韵十大名曲典故之五——十面埋伏(中国古代名曲中的十面埋伏是一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4 19:16:5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929    评论:0
导读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是中国传统琵琶曲之一,乐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年)。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无定说,但在明代王猷定(1598-1662)著的《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才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从文中描写的《楚汉》一曲情节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所描写的相符,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琵琶又称“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它是由秦末的弦鼗(tao)发展而来的。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琵琶,既没有二胡的凄婉,也没有洞箫的温柔,那特有的声音,婉转清脆,干净利落,正如诗人所写,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个音节都如同珍珠落在玉盘中,叮叮当当,不同的音符高低错落,加上演奏者手指的力度轻重急缓,古战场那种壮烈宏大的场面跃然脑海。

《十面埋伏》全曲结构完整,场面宏大,气势悲壮,虞姬相别时,凄凉缠绵,垓下奋战时,马鸣嘶嘶,乌江自刎时,慷慨激昂。乐曲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至今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1997年,我国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就在晚会中演奏了这首琵琶曲的选段,展示了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在现代,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汉高祖刘邦虽草莽之身却独具慧眼,故能用旷世奇才韩信为三军之帅,决战决胜终成大统。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7057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