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云南毒蛇简谱~红脖颈槽蛇(云南红脖子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5 10:28:30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948    评论:0
导读

红脖颈槽蛇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云南人称“红脖子蛇”,有的地方俗名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属后毒牙类毒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


红脖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云南人称“红脖子蛇”,有的地方俗名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属后毒牙类毒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类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印尼尼泊尔等国。


形态特征

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雄性(770+203) 毫米,雌性(945+190)毫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

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明显或不明显,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4),个别为2枚;颞鳞2+3或2+2,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上唇鳞8, 2-3-3式,个别为3-2-3式,少数标本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个别标本为9,前4枚切前颔片;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左右后颔片为3-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鳞147-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2-97 对。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中国海南与香港)至850-2250米(滇西高原)。主要生活大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

生活习性


树栖,穴居。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蟾蜍蝌蚪为食,也吃小鱼、昆虫、鸟类、鼠类。该蛇分布广,适应性强。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7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等省。


繁殖方式

颈槽蛇为卵生,每年6-7月间产卵,每次10枚-15枚,平均卵径20×11毫米,有时雌蛇怀卵数多达40-83枚。孵化期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体长15-17厘米。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较强,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关键词: 颈槽蛇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711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