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子、梅子、杏,这三种水果是近亲,同属蔷薇科,李亚科。
而李子属于李属,你猜杏是什么属?
是杏属,这不是废话吗?
那你再猜梅子什么属?
梅属?
不对,没有这个属。
它也是杏属,所以梅子和杏的关系比李子还要更近一些,不过吃起来区别还是挺大的,杏熟了甜,而梅子就算熟到烂都不会甜。
这玩意酸到很难直接吃,所以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
这三样原产于中国,在大半个中国都有生长,是中国古人最常吃的水果。
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就是小男孩绕着床(指井栏)在院子里把青梅当球踢。
可见这东西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
只不过李子和杏可以直接吃,而梅子很少有人直接吃。
注意,在广西、云南、海南等热带地区也有一种叫“青梅”的乔木,但是那玩意是龙脑香科,青梅属,跟古人吃的“青梅”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玩意主要用作木材,也有果,但没听说有人吃。
为了区分,我们把古人吃的“青梅”就叫做“梅子”吧。
现在城市里或者个人家里不种这东西,大伙可能见得少了,但没见过梅子还没吃过梅子吗?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吃过,话梅、乌梅这些蜜饯都是用这玩意做的。
只不过古人的口味跟我们可能不大一样,尤其下酒,没人会就着甜的东西喝。
所以古人的青梅应该是用盐腌渍过的咸梅子,味道应该跟现在的盐津话梅不加糖味道差不多吧。
腌梅子在国内不常见了,现在不流行这口了,但是你去日本,几乎家家超市都有这玩意,虽然我也没怎么见日本人买,大概长这样。
梅子就是日本当年从中国继承过去的,包括梅树也是,现在人家反倒比我们还很珍视。
我在欧洲参加过不少酒会,酒会上一般都会有两样下酒菜,一是奶酪,二是腌橄榄。
这个腌橄榄下酒,效果就跟青梅煮酒类似了,看来全人类在下酒方面口味好像都差不多。
再说说煮酒。
我小的时候,家里老爷子叫上朋友小聚喝两杯时,正经每次都要烫酒的。
当时家里的酒具是一套,大概长这样,高的那玩意就是温酒器,不过我记得不带塞子。
不光我家有,但凡喝酒的人家都有这么一套。
就喝酒为什么要烫这事,我还正经问过老爷子。
他说酒不烫会辣,喝着不舒服,烫了之后就绵软得多了。
后来无意间看过关于酒的文章,其中说道,如果发酵不完全,会产生甲醇和醛类,这些对人体来说都是剧毒。
这些玩意的沸点比乙醇要低,所以烫酒可以减少一部分有害物质。
所以那时候人都知道,不烫酒,手会抖,易上头,这就是甲醇轻度中毒的表现。
如果严重点,没准小命不保,所以不烫不行。
话说正是有了烫酒这道工序,那时候人们喝起酒来多是浅酌慢饮,可比现在鲸吞江饮雅致得多。
外面大雪纷飞,与好友在炉旁对坐小酌,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真是惬意。
那为什么现在喝酒很少有人再烫了呢?
因为现在的蒸馏工艺已经进步很多了,国家标准也严格,酒里残留的有害物质已经降到相对低水平,就算你再怎么烫,他也不会再降低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是蒸馏水平再高,甲醇也祛除不干净,喝酒其实多少还是会喝进去。
当然了,不光是甲醇,乙醇本身对人体也是有毒物质,而且还是一级致癌物质。
所以怎么喝酒安全?
不喝才最安全。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