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深圳关内和关外,以及“三来一补”上屋模式都成为过去式时,也代表着第一代“深漂”退休了。虽然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了往事,但是它们都真实地发生过,如今成了新一代“深漂”极少知道的深圳发展往事。
先来说说二线关。深圳分为关内和关外,“关内”,就是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以内的区域,共计327.5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的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关外”,就是深圳经济特区以外的深圳区域,约1670平方千米。
“关”指的是“二线关”,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因其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存在关税、边防等问题,为了便于管理,从1982年6月开始,在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建一道“特区管理线”,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千米,全线用高达近3米的铁丝网隔离。
铁丝网,非当年场景,仅供参考
这道铁丝网将深圳分为关内和关外,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之间是“一线”,关内和关外就被人们称为“二线”。
听过父辈讲过,当年“过关”是要边防证的,但是办边防证需要盖很多章,所以很多人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关内。许多人从“二线”铁丝网下挖洞,钻进特区,1988年,潘石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钻进特区的,他在《潘石屹的坎》中提到过。
边防证,仅供参考
钻进特区只是第一步,当年到深圳的人鱼龙混杂,来自全国各地,多数又是去工厂打工的农民,有一些素质不高,他们以同乡关系结成利益团伙,干着敲诈勒索的事,成了黑社会混混。
听父亲讲过,他90年代初到深圳,和同乡搭乘一辆面包车去住的地方,没想到刚上车,就被几个大汉围住,要钱,最后因为身上实在没钱,个人又比较镇定,这群人以为他有关系,就把他放了,逢凶化吉。
现在这种事在深圳已经绝不可能发生了,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素质也在提升。归根结底是工作机会更多,都能赚到钱,没必要在刀口上舔血,干违反法律的事。
深圳,大潮起珠江展览,复现当年工厂场景
再来说说深圳发展初期依靠的“三来一补”模式。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的简称,其中“三来”可简单理解为:由外商提供原料、技术、设备,由中国大陆企业按照外商要求的规格、质量和款式,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交给外商,并收取加工劳务费的合作形式;补偿贸易是分期付款,以货易物的涉外买卖关系。
为什么会有“三来一补”企业?因为制造业中初级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比如做手提袋的,做塑料袋的,当时香港这类型企业因为工人工资太高、厂房太贵撑不下去了,而内地厂房便宜,人工便宜,而深圳距离香港最近,还有港口,成为“三来一补”企业落地首选地。
深圳,深南大道
如今深圳“三来一补”企业基本走入了历史,今天的深圳诞生了很多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大疆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三来一补”企业在深圳要啥没啥的时候,为这座城市提供了能够向上发展的资金,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深圳的故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