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享有神圣地位的美洲鸟类-凤尾绿咬鹃(白尾美洲咬鹃是不是吉祥的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7 18:32:2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505    评论:0
导读

凤尾绿咬鹃 是咬鹃科中一种外观十分华丽的鸟类。分布于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马等地,与众不同的是,其他咬鹃科的鸟都是在南美洲及东巴拿马中出现。它们在中部美洲神话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位。凤尾绿咬鹃体长36-40厘米,重约210克。 雄性醒目的尾羽可


凤尾绿咬鹃 是咬鹃科中一种外观十分华丽的鸟类。分布于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马等地,与众不同的是,其他咬鹃科的鸟都是在南美洲及东巴拿马中出现。它们在中部美洲神话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位。


凤尾绿咬鹃体长36-40厘米,重约210克。

雄性醒目的尾羽可达64厘米长。


凤尾绿咬鹃胸部为红色,羽毛则为绿色,在不同角度观看可看到由金属绿至蓝紫色不等。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

通常情况下一级飞翼的羽毛会遮掩了尾羽,而只有繁殖季节时的雄性才会看到长长的尾羽。

由于凤尾绿咬鹃的皮层较薄及易于撕裂,因此它们必须进化出较厚的羽毛去保护它们。



雄性凤尾绿咬鹃有一个如头盔般的冠毛,雄性成鸟的喙为黄色,雌性则为黑色。有一双大眼睛以应付森林内较暗淡的环境。


雄性凤尾绿咬鹃


雌性凤尾绿咬鹃


凤尾绿咬鹃是一种特化的食果动物,偶尔也会吃一些昆虫(主要是黄蜂、蚂蚁及幼虫)及蛙类,但对它们来说最重要的食物就是营养极丰富的牛油果及其家族中的成员。

它们会把整个果咽下后才再用反刍的方式把果实吐出,这做法也间接地帮助了种子间的传播。


凤尾绿咬鹃栖息于中美洲(从南墨西哥到巴拿马)云海缭绕的深山森林内,在非繁殖季节时较喜爱独处。而每逢繁殖季节过后,雌性就在腐烂的大树上凿出容得下它们的小洞,并诞下两只淡蓝色的鸟蛋。

由于凤尾绿咬鹃的雌鸟仅在这些遭受破坏的大树上下蛋,因此是否有足够的大树遭到恶劣天气破坏也间接影响了此鸟的繁殖率。

父母双方均会进行孵育的工作,尾巴上长长的覆羽既会卷折在洞内,一小部分则会乔装成一束由洞内长出的蕨类。

孵化约需18天,一般雄性在日间进行孵化,而雌性则在晚间留在洞内继续工作。孵化后父母双方就会四处寻觅食物,如果类、浆果、昆虫、蜥蜴及细小的蛙类等。虽然如此,但一般雌性对照顾幼小兴趣不大,即使是最脆弱的时期也常漠视它们的需要,而把一切的重担留给雄性照料,直至它们独立为止。

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的爪,成年后消失。


Pablo de la Llave


凤尾绿咬鹃种名mocinno来自发表者Pablo de la Llave为纪念其老师-José Mariano Mociño,而将这种鸟以其恩师名字的拉丁化后命名。

其英文俗名quetzal则来自纳瓦特尔语,意指拥有长而挺拔的羽毛的鸟。

在许多中美洲语言中,“quetzal”一词还有珍贵,神圣的意思。


羽蛇

马利亚贝奇亚诺手抄本中所绘


凤尾绿咬鹃在古代玛雅阿兹特克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格查尔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的美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人看来,它们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征着天国与灵魂,严禁杀死绿咬鹃,违者处以极刑。

羽蛇神 是在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祇,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条长满羽毛的蛇。按照传说,羽蛇主宰着晨星、发明了书籍、历法,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玉米。



绿咬鹃从未被人们长时间喂养过,总是在被捕捉到之后一段时间内死去,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象征。据传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凤尾绿咬鹃总是美妙地歌唱着,殖民者入侵之后便开始沉默,当危地马拉解放之后,它们又开始欢唱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微信公众号:iltawcom

 
关键词: 凤尾绿咬鹃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2150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