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人一贯的印象中,在民国之初、抗战前后乃至解放前夕,国军士兵的伙食标准,就算是没有喝兵血、吃空饷等现象的存在,每个月长官克扣一点、后勤拖欠一点,剩下的那么点粮食,能有点棒棒面窝头高粱米吃饱了就不错了,哪敢奢望大米白米顿顿鱼肉呢?那么,到了在解放军连单兵自然口粮都已经发展装备了不止一代两代的今天,台湾军队的野战口粮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地区城市化的程度非常高(地方那么小能不高吗?),密集的人口林立的店铺,还有见缝插针随处乱转的小商小贩,养尊处优多年的湾湾兵们一年也没有个野外拉练的机会,在诸如野战炊事车和单兵口粮的发展程度上,自然和时不时来个数十公里长途拉练的解放军没法子相提并论。
台军早些年的野战口粮,只有单兵即食型口粮,也就是所谓的野战口粮A型。据说,这种有点牛奶味道的压缩饼干,常常被台军拿来和牛肉猪肉罐头一道当成夜宵。到了如今,台军现有的野战口粮,主要分为热食、冷食两个种类,热食是采用用石灰加热的自热口粮,按台湾的叫法是野战加热式饭盒。台军自热口粮的口味倒是比较丰富,甚至可以说是驳杂。
这种野战加热式饭盒零零总总包括:东坡肉、黑胡椒牛肉、咖哩牛肉、咖哩鸡肉、红烧牛肉、咖哩烩洋菇、蔬烩什锦、豆腐等等,搭配汤料是紫菜汤、鸡蓉玉米汤等,分量倒是不怎么多,一小包一小包,连米饭是单独包装的,据说这样是为了保证纯正的口味,但是个人感觉这样的口粮更加适合野营或者户外徒步,要是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哪有时间让你一包包的撕开慢慢品味。
而以压缩饼干为主的冷食才是台军野战口粮最主要的构成,据台湾媒体报道,每一份新版的军用压缩饼干多达14片之多,分成7包小包装,较之旧版的压缩饼干,除了奶香味更重,酥脆度也得到了提高,入口下咽也更加容易。除了饼干之外,还有果脯、肉干、能量棒和速溶饮料。按台军自己的说法,这种新式口粮的热量达到了1200大卡,可以满足一个正常士兵一天的能量需要(以台湾兵的日常消耗为标准,感觉和解放军每天消耗至少三四千大卡的训练量比,台军的训练显得有些象征意义)。
也就是近些时候,台军某部队的高层在媒体上曾经郑重其事地宣布,将逐步改进部队的日常饮食,融入西式及日式的理念方法,要让台军士兵的一日三餐必须有两主菜、四道副菜,小菜、咸汤、甜汤、水果一样也不能少,关东煮、乌冬面等交替供给,以丰富士兵们的日常饮食,只是不知道今天实现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