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彤是文家街道一名90后女干部,2016年参加工作,帮扶着二黄庄村的5户享受政策贫困户。她带着真情,带着责任,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世界,融入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帮助一个个贫困家庭解决困难,上演了一个个温暖的扶贫故事。
李国新:得亏了小朱,什么都好了
安居才能乐业,对贫困户而言更是如此。
二黄庄村位于文家街道西南部,是文家街道唯一的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村集体经济薄弱,精准扶贫压力比较大。现年74岁的李国新是该村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老人收入来源以低保金、作物种植和项目集体分红为主,家居条件、环境卫生一般。
“老李啊,你门窗上的纱网这么旧了而且还破了,咱这蚊子又多,这可不行。新纱网买来了,我这就量量裁裁给你安上。”朱晓彤见李国新家纱网破损,赶忙买来亲自动手换上。
“原来我院子里杂物成堆,院墙、西屋、台阶破旧,北屋里也邋遢的不行。这两年得亏了小朱,我这家算是大变样了。”碰上人李国新就竖起大拇指,道一道党委政府的好,道一道小朱的工作得力。今年李国新家重建了西屋和院墙、重砌了台阶、装修了室内墙壁、粉刷了墙壁大门并理顺了室内电线线路,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减少了安全隐患。
今年来,像李国新家这样接受家居环境提升改造的贫困户还有270多户,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摸排问题、“开出药方”,打扫庭院、添置家具、粉刷墙面、更换玻璃、维修门窗、吊顶铺路……
危房危墙都进行了修缮,缺少的家居用品也得到补充,居住条件极大改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庞金贵:贴心的小朱,好姑娘
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朱晓彤所帮扶的庞金贵就是听力二级残疾,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在听力基本丧失的情况下,庞金贵的语言能力也逐步下降,只能一边比划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出几句话来。2019年的时候,朱晓彤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调鉴定人员到庞金贵家中为其进行了听力残疾鉴定,等残疾证办好后又亲自送到庞金贵手中。“小朱是个好闺女,啥事儿都替我考虑到了。”庞金贵激动地说。
助听器、闪光水壶、智能电饭煲等这些配发给庞金贵的辅助器具都是朱晓彤手把手一步步教会使用的。“闪光水壶功率很大,插排得换个好的,我买的这个质量好,用我这次带来的这个。”这句话不是庞金贵说出来的,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原来,为了方便交流,朱晓彤购置了一块写字板挂到了庞金贵家的墙上。“庞大叔识字,以前跟庞大叔交流都是在笔记本上我写他看,现在用上白板,字大好认,除了便于‘对话沟通’外其他提醒事项都能记在上面当个备忘录用,很方便。”朱晓彤说。
“庞大叔人好心善,每次我来,他不是从自家菜园摘下果子,就是把自己做的炸货拿出来招待我。”朱晓彤说,“帮扶帮扶,就是要与贫困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和他们共谋发展之路。就是要沉下身子,走东家、进西家,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就是要帮扶帮到点子上、帮扶扶在关键处,帮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你看,这不庞大叔就拿我当亲人来待嘛。”
刘希州:有事找小朱,小朱不含糊
“通有线电视”作为寿光贫困户的脱贫标准,是贫困户“过上好日子”的具体体现。
这一天,又是周六,朱晓彤一大早就来到了二黄村,今天她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修电视”。“我自己捣鼓了好几天它也不出个人影,也不知道怎么找维修师傅,第一时间就想到你了。”刘希州说道。“你别急,我去看。”朱晓彤一手一个遥控器,边查看电视信号接口边调试信号。短短几分钟,在她的“神奇”操作下,电视恢复了正常。刘希州喜笑颜开,“我看小朱修电视比维修师傅还快还好,没有你办不了的!”
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电器的她,万万没想到这些技能还能用到扶贫工作中。“我们作为基层干部,平时应该多培养一些爱好,注重提升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朱晓彤说。其实,在文家街道脱贫攻坚一线,还有很多像朱晓彤这样的全能“选手”。他们有的懂建筑、有的懂养殖、有的懂法律……他们勤练“本领”、勤下“苦工”、勤刷“脸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谱写人生芳华。
李在华:事无巨细的小朱
“穷根”总与“病根”相伴,因病致贫,家里失去“造血功能”,是很多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康扶贫,让疾病不再拖后腿。
“李大哥,我叫朱晓彤,是你家的帮扶干部,今后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朱晓彤说起第一次和李在华见面时的场景,当时的一字一句宛在眼前。“李大哥是脱贫享受政策户,也是带病还乡军人,与母亲、女儿一同生活。他这个病出在腰椎上,难治也不敢治,只能承担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工作,目前在天力药业门卫处工作。”朱晓彤了解到李在华一家的情况后,感到非常揪心,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些实际困难,让日子越过越好。
“门卫的工作不难,但不管是上白班还是值夜班,李大哥忙着上班,顾不大上家里。董奶奶年纪大了,李大哥这家里的主心骨大多时候不在家,我挺担心她的。”朱晓彤积极联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畅通“绿色通道”,为李在华家“量身定制”健康扶贫方案,定期上门随访,家人健康上的保障更足了。
“一对一家庭医生入户,版面上还留着电话,家里有点不舒服的,能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省下一些跑医院的麻烦。”谈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李在华说。“小朱跟我重复好多遍‘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特惠保’这些政策了,但能提前咨询好了,心里更踏实。”
“李大哥的女儿今年就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护理专业毕业了,我很关注她找工作的情况,最近她到街道上的康宁医院去实习,看看适不适合。”朱晓彤说,“我拿她当妹妹待,前几天咱这多雨,我就在微信上提醒她关好门窗,这几天天热就提醒她预防中暑,费费心又不费事。”
朱晓彤得这种细致入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大众的好评,街道扶贫办主任陈明非对朱晓彤的评价是:“小朱的工作态度从她的上报的材料中看得出来,她填的报表信息最准、速度最快,哪怕她的扶贫任务在街道干部里算是数得着的了。再比如有次检查,上级领导一进北屋门,就把户里墙上的收益表挡起来,让小朱背诵户里的各项收入明细,结果小朱愣给背出来了,数算一下,也就小朱能了。”
在朱晓彤眼里,贫困户的事就是最要紧的事,贫困户的数据就是最要紧的数据,得时时刻刻记在心里。
在文家街道,像朱晓彤一样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把使命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头、把工作抓在手上,带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决心,深入基层一线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传递给贫困群众们,真正做到“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田美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