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国历史十大盛世,你了解有多少?(中国历史十大盛世,你了解有多少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1 12:18:39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367    评论:0
导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自秦朝建立以来,中国因为先进的制度、生产力等原因,一直都稳居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地位,比起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要文明先进和繁荣富强。 文景之治是西汉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初,社会经济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自秦朝建立以来,中国因为先进的制度、生产力等原因,一直都稳居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地位,比起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要文明先进和繁荣富强。

文景之治是西汉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农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非常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非常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盛世是西汉第二个盛世,汉武帝刘彻(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7岁时被册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其正式谥号为“孝武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显赫建树,与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极具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来了新思维,亲政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对内政策上,汉武帝用人唯才,不问出身,开创了察举制并兴太学,以致该时期培养及出现了大量名臣良将;他又颁布《推恩令》,和平地削减了诸侯的权力及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对外政策上,汉武帝一改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世代朝廷奉行的和亲传统,以强势态度积极地对付匈奴,发动第二阶段汉匈战争,先后收复了西汉初年的多处领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来匈奴于中国西北部的威胁。

同时汉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后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国、闽越国,并远征异域,消灭卫满朝鲜及册封夜郎国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时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将帝国在民生、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间被称为汉武盛世,为汉朝的极盛时期。

汉朝的巅峰盛世:孝宣之治,在汉宣帝的“孝宣之治”前面,正是汉武帝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汉武帝在国内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让国家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的壮大,在此之前,汉武帝的上位是通过频繁战事完成的,频繁的战事让大汉王朝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损坏。

在征战的背景之下,很多百姓的主要劳动力都被征用了,百姓们主要劳动力的缺失便形成脱产的情况,社会上民不聊生。除此之外,战乱的时局下,很多普通百姓出现了多次的迁徙,人口无目的地流动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对于战事来说,失去了后背壮丁,于国家经济来说,稳定的生产就无法实现。

当汉武帝执政之后,他深谙常年的战事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不仅表现在军饷之上,还体现在农民的生产之上,由此,他迅速地确立了“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以此来恢复汉朝,在汉武帝的执政时期,由于休养生息的理念之下,大汉子民做到了稳定生产,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国家税收的数额也随之提高,由此,大汉进入了一个相对强盛的时期。正是因为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存在,后来汉宣帝的统治才得到了更广的空间,堪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典例。

其次,汉宣帝具备成就一代贤君的潜质。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意在恢复汉室往日的生机,但无论是军事整治还是民生改善,这些方面都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过渡,尽管当时汉武帝已经营造出了汉朝繁荣的景象,但可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年事已高的汉武帝深知这点,只希望富有才能的后继者能完成他的心愿。在汉宣帝明暗两条线之下,汉朝的军事、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为了朝廷的内外一致同心,汉宣帝实施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让汉室极速发展,程度之快比汉武帝时期还显著。后来,汉室的权力逐渐地从霍氏手中转到了汉宣帝的手中,汉室也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巅峰,百姓也更加的安居乐业。

明章之治是东汉第二个盛世,明章之治指的是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即汉光武帝刘秀之后,汉王朝出现“大治”景象,也是这个时期的治理,将东汉王朝国力推向鼎盛,并且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政治措施也让东汉历史发生重大改变。

在位期间,减轻百姓的奴役和赋税,其次就是主张儒家文学,推广佛教文化,以及放宽自己的心态,明、章二帝的做法是为了笼络当时士大夫阶级,只要士大夫阶级不乱,那流民、贫民也会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最后就是征伐匈奴,征伐匈奴可以说是汉朝的特色文化,凡是盛世那汉朝必会讨伐匈奴,匈奴也被汉朝硬生生拖死,明、章二帝自然也不会忘了这一特色文化,汉明帝统治时期,他派遣大将军窦固讨伐北匈奴,北匈奴政权败逃,公元89年,窦宪也带兵前往攻打北匈奴政权,北匈奴再次被打败。当然不论明章之治过程如何,这场政治措施的确让汉王朝稳定下来,原本一直小动作不断的世家,也被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打蒙,不得不潜藏下来暗自舔伤,东汉王朝进入另一个盛世。

汉朝最后一个盛世:永元之隆章和二年农历二月三十(公元88年4月9日),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生于建初四年,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后来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外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刘肇病逝于章德殿,时年二十七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葬于慎陵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政,白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刘肇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

  汉和帝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汉和帝永兴元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刘肇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开皇之治是隋朝唯一一个盛世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第一个盛世唐太宗是非常热衷于思考和反省的帝王,他时刻以隋朝的命运和轨迹作为反面教材,总结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而暴政的突出表现就是国与民并非处于水乳交融的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的局面。因此,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深刻认识到“民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道理,在政治上做到以民为重。

政治上的表现,首先就是权力的分权制衡。作为君主专制的国家,一大弊端就是中央权力过于高度集中,而这也是隋朝,甚至之前的一些朝代出现暴政的根本原因,如隋炀帝、秦始皇、商纣王的统治时期。为了吸取这种历史教训,唐太宗的中央权力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君王或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独权的行径。

此外,在政治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此前所说的虚心纳谏,这不仅体现出一代帝王的魄力与胸襟,更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君臣融洽相处、共同治国的和谐官场氛围。没有臣子不怕君主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大胆耿直如魏微,每天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朝的。他不仅鼓励垦荒,更对灾区实行赋税减免,在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开仓赈灾,招抚流民耕田安家。

而在唐初,唐太宗本人比前面的历朝帝王都要节俭,不造新的宫殿,遣散三千官女,免去珍宝进贡,从而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务农经商。这不仅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更大大振兴了国家经济。农业是封建王朝生产和生存的根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王朝越是发展到后面越加重农抑商。但是唐太宗不同,他在推崇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大力扶持商业,以至于当时世界过半的著名商业城市都在中国,如交州、广州、明州、福州、洪州扬州益州、沙州、凉州等城市。而商业的繁荣,也将西汉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让全世界从此都得知大唐盛世和中华民族。

因为有了唐太宗开国以来坚持清廉治国的方针和思想,唐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国泰民安。政治上极少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君臣同心,朝廷清明有加。经济上全面发展,农商并重,人民安居乐业。而在军事上,强大的军事实力维护着边防稳定,保障了大唐的国家安全。

外交上,建立了以大唐为中心的和平外交。文化建设上更是令人欣喜,最有代表性的唐诗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而且还影响了周边国家。许多国家还派人前来学习唐王朝汉族的文化、文字、礼仪以及先进科研等。无疑,贞观之治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唐太宗治贪反腐的高超智慧和坚定决心。这也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也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开元盛世是唐朝第三个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据传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定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 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永乐盛世是明朝第二个盛世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在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因此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这样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对外方面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地区,南征安南,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 设哈密卫、开设贵州布政司等。,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明成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由于明成祖年号为“永乐”,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是明朝第三个盛世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是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洪熙一朝仅短短一年,朱高炽即行去世,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之治。康乾盛世开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了长达115年。

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在清朝统治的前期,农业生产就一直在持续发展,耕地面积更是大量增加,有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更是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记录。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植,都是农业发展的原因。种植方法的更新使作物产量大大增加。而北京郊区的菜农更是学会了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卖,增加收入和土地利用率

手工业。清朝初年,手工业因战乱的影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的稳定,手工业于康熙统治中期,再次恢复并发展起来。在清代的手工业中,丝织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仍发展很快。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3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购买贩运。

在丝织业异常发达的同时,棉织业也随之发达起来,尤其是在江南的一些地方。这一时期,棉纺织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同时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制瓷业。当时江西的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到乾隆和嘉庆时期,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同时其他地区,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也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就已经十分繁盛,有各种商品出口远销,国内商品互通也十分密切。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386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