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高质量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重庆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创新驱动、智慧赋能,让高素质创新主体成长涌现、高层次创新平台落地发力、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绽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培育“尖兵”,创新主体队伍不断扩容
近日,由重庆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重庆芯讯通”)主导研发推出的SIM7070X、SIM7080G和SIM7090G等系列LPWA 模组,基本完成全球认证,生态城“智造”再一次得到肯定。
重庆芯讯通研发产品/企业供图
近年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与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培育优势创新主体,鼓励引导更多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优。
创新“龙头”动力十足
创新龙头企业,是一个城市提升创新实力的顶梁柱。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已逐步培育起以维沃移动通信、美的制冷、重庆烟厂、美心集团、隆鑫机车、迪马特种车、桐君阁等为代表的手机、空调、烟草、门业、摩托车、专用车、医药等重点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7条产业链。2021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有11家企业20件产品列入重庆市重大新产品目录。
美的制冷生产车间/郭志如 摄
“中坚力量”活力四射
产品迈向“高精尖”,离不开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近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争相加入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截至2021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5户,高新技术创新“尖兵”涌现,有力支撑了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结构优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伯侨科研实验室/郭志如 摄
中小企业快速崛起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尖兵”培育的“预备军”。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着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
截至2021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拥有科技型企业1784户,其中,2020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新增1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新增11家“专精特新”企业。
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激发活力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如何让企业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搭平台!
以重庆机床集团为例,近年来,重庆机床集团投入研发4700余万元、研发人员198人,搭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欧洲机床研发中心。
重庆机床集团研发的高精度蜗轮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专用装备/企业供图
截至目前,重庆机床集团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0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
所以,有了高层次的研发平台,企业创新才会如虎添翼。
近年,重庆经开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鼓励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创新机构,截至目前: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添新
2021年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累计达到105个;2021年新增数字化车间5家,累计达到23家;2021年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市级以上孵化平台累计达到6个。
科技成果转化更上一层
通过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交通、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生态城“智造”得到更多的肯定,据悉,2021年经开区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约1.7亿元,合同数量达到203个。
政策赋能,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日前,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印发了《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为全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重庆经开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十条》《支持绿色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据悉,2021年兑现科技创新扶持资金506.56万元,惠及企业42家。其中,重庆伊士顿电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重庆伊士顿电梯产品/郭志如 摄
重庆伊士顿电梯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21年,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在1000万左右,累计拥有专利20个(含软件著作权)。
为对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奖励,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有计划、可持续、制度化的研发活动,目前,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共推荐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美心·麦森门业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申报2021年度企业研发投入补助资金,其中研发费用在一千万以上企业21家,一千万以下企业22家。
此外,为给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来,重庆经开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推进专利质量与价值提升,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据悉,近三年重庆经开区已累计为近70家企业兑现专利政策扶持资金800余万元。
来源:广阳湾智创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