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年历史上首位女院长;
国际保险学界最高奖的首位女性获奖者;
中国保险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从岳阳走出去的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祁祥收获很多荣誉,也有过许多头衔:院长、主席、会长、主任、董事等,但她最钟爱、最感到亲切的却是“老师”这个称号。
今天是“教师节”,记者有幸采访了她。从教30余年,谈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她说了简单而又深刻的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从教,听从内心的召唤
孙祁祥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1938年参加革命,转战大江南北,扛过枪、负过伤。1966年转业到岳阳工作。从小,孙祁祥深受父母的教诲。喜欢当老师,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父亲有着赫赫战功,但因地主出身和走资派的缘故,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生性淡泊,不计较得失。这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孙祁祥,给了她面对纷繁人生的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不纠结不图利不好高骛远,取舍皆由本心。
听从内心的召唤成为孙祁祥成长路上的“处事哲学”。上中学当学生,她门门功课优秀,同时兼任三门课代表;上山下乡当知青,分秧、插秧、割稻子的动作,标准得跟农民一样;回城当话务员,一周记下全市几百个电话号码,一年后以工代干。没有宏伟的目标,但脚踏实地,每走一步,都将事情做到极致。
“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恢复高考,喜欢读书的孙祁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父亲说:“现在以经济建设为重,我觉得你可以选择经济学。”在父亲的建议下,她以第一志愿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
大一有一次上《政治经济学》的课间时,孙祁祥问了张照柯老师一个问题。张老师想了一会,然后说,“我还真不是很清楚这个答案”。这事过去孙祁祥也就忘了,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在教室上自习,住在校外的张老师一间一间教室找,最后找到她说:“我回去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想答案应当是这样的……”
张老师以严谨、求真、负责的态度来“授业解惑”——除了给孙祁祥以知识和感动以外,更多地是给了她,一名日后成为学者、老师的人,最朴素和最具职业精神的教诲和学术研究的动力和兴趣。
1986年,孙祁祥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留校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
师才,率先垂范的先锋
教师之所以能成为教师,首先是因其“才”。
早在1987年,孙祁祥就以一篇题为《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的论文开始在经济学界初露锋芒。第二年,她在武汉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论研讨会上偶遇北大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一番交谈后,潇教授深感这个年轻人是个学术“好苗子”,于是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考我的博士怎样?”
从来没有过考博念头的孙祁祥心动了,她挑灯夜战,全力以赴备考,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经济学院,成为北大自新学位制度实施以来培养的首位经济学类女博士。
1992年,孙祁祥以“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优异成绩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次年,北大经济学院新增保险学专业,院里决定由她出任主任,后又派她出国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北大经济学院在保险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优势,2003年,她创立了北大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她的带领下,中心连续3次蝉联北大文科优秀科研机构的称号。她撰写的《保险学》为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等无数奖项。她所主持教授的《保险学原理》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奖”。她的许多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她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中方委员,先后获得“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中国保险年度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4年6月,孙祁祥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及对保险业的贡献,荣膺国际保险界最高奖——“约翰·毕克利创始人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学者,也是该奖项自1972年设立以来的首位女性获奖者。
如此多的“唯一”和“首次”,如此突出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声望,标志着孙祁祥老师在学界的地位。然而,面对荣誉,她更多的是感恩:“不是我个人有多厉害,是因为我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在《求是》杂志的扉页上,记录着孙老师的这句话。
育人,学生们的“精神领袖”
“请珍惜当下,请珍惜他人,请珍惜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健康,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是孙祁祥在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以《珍惜》为主题致辞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打动了现场的8000多名学子,还引发无数国人的感动与思考,全网阅读量超三亿人次,被人们赞誉为“百看不厌的佳作”,全国不少中学将此列为学习和考试素材。
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既要教授学术、知识,又要培养人才品德。2010年,孙祁祥出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后常说,经院的目标是为未来大师级的学者、大企业家、大政治家注入优秀的“基因”,但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
“我希望学生们带着独立、求新、质疑的精神来到学校,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希望学生们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在教学中,孙祁祥除了将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到课堂,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她善于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过她的课的学生这样评价:“在我大学四年之间听到的无数课程中,可以说孙老师的课程是最让我感到新颖的一次。”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孙祁祥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解惑”。她的“院长信箱”向教职工和学生们开放;“院长接待日”每月一次;学生的学术论文总是布满她密密麻麻的批改意见;学生的请教邮件,她总是及时回复,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
因学院院长的身份,孙祁祥多次在学院新生开学典礼、老生毕业典礼上致辞,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向学生们“现身说法”“答疑解惑”,《你的态度,而不是天资,将决定你的高度》《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人生如海》《选择的困惑与智慧》《感恩你所得,奉献你所能》等数十篇既富含深刻哲理、又闪烁智慧光芒的演讲,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指引。
有学生说,每有困惑,总要翻一翻孙老师之前对我们说过的话,因为“她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成为学生们的“精神领袖”,可以说是一位老师能得到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孙祁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牌匾,上面写道:“勤勉不辍,卓尔不群,经世济民,桃李芬芳”。这是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学生送给她的一件珍贵礼物,以表达他们对孙老师的赞美与感谢!
2002年,孙祁祥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后来,她又先后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榜样”等荣誉称号。“师德榜样”全北京市每两年只有十位教师当选,足见其分量。
坚守,只为初心与使命
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体验?孙祁祥说,看到学生们因她而进步而改变,真是无比的欣慰,那种内心的富足感是世界上任何工作都不能相比的。
任教期间,孙祁祥曾赴美国学习。归国后,一家著名猎头公司给她开出30万年新,孙祁祥不为所动,安心做着月薪400多元保险学专业主任的工作。“北大把我送到国外学习,就是为了回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学科,良心和做人的原则告诉我不能走。”一直以来,孙祁祥有很多从商、从政的机会或其他工作的机会,她都一一婉拒了。
说起对校园和讲台的坚守,孙祁祥有过深刻的自我剖析:“我骨子里那份对校园的喜爱、对学生的喜欢和对相对无拘无束生活状态的喜好,让我拒绝了一些在许多人看来不错的诱惑。但实际上,正是自己的这份清醒与执着,让我享有一份宁静和独立,从而对专业问题有了自己的许多思考,并由此为自己的人生带来许多感动和感悟。”
2018年,孙祁祥受邀回母校兰州大学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分享了自己从教30余年的体会,“为师者:要担得起使命,扛得起责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不辜负学生,对得起良心;要胸怀全天下,甘愿做人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什么样,学生就会什么样!学生什么样,我们民族的未来就会什么样!”
今年7月份,她的《珍惜——跬步集续》出版。这本汇集了她过去10年来的演讲、访谈和随笔的文集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好评如潮。该书在某地新华书店上架20多天,首批2000多册就被抢购一空。为满足读者需求,新华书店连续多次加订补货。一些地方将该书定为“全民读书年”的推荐书目,有一些团体自发组织阅读分享会。人们称之为“精神食粮”、“灵魂陪伴”、“启迪人生的智慧硕果”。
三尺讲台情,芳华育桃李。30多年来,孙祁祥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许多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
然而,虽然即将荣休,她仍然没有停止“传道、授业、解惑”的脚步。在今年北大经济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孙祁祥以“传承与超越”为题,向莘莘学子们送上了她的祝福与寄语:“今天,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启新的生活的时候,我想再次对你们说,希望你们永远葆有一种 “家国情怀”、恪守一种“诚信精神”、保持一种“感恩心态”;拥有“卓越的前瞻力”、“深刻的洞察力”、“坚韧的意志力”、“优秀的学习力”、“非凡的创造力”和“良好的协作力”。“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而你们这一代人则更加幸运,因为你们将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历史时刻,开启新的航程。幸运的我们,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发奋图强,努力工作;幸运的你们,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担当大任,实现新的传承与超越。”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