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定期推荐好书,请关注 斯文读书 哦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chunhuo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封面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位第五个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洛莉.戈特利布,一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看了五个不同的故事,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焦虑、悔恨、迷茫、崩溃的时刻,居然发现有很多共鸣,在此,我想聊聊几点启发: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有些问题,只是我们羞于袒露于人前,一个人默默品尝泪水与痛苦。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核心:”我们无法改变痛苦,只能承认。”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五个诊疗故事的最后,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变好了一些。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能觉醒。” 既然无法逃避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直面它。
”我们将自己的原生家庭内化,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的主旋律。”当我们年岁渐长,是不是有时候会惊恐地发现,怎么我们又活成了父母的模样?比如,我们年轻时候恋爱,对另一半总是钟情于某个“型”,可能多少与父母相似;我们成年之后的交际能力,从童年时父母对待你的方式里大抵都能窥见一二。假如能早一点洞悉其中真相,或许就能改善结局。只是,很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
刚新婚就被查出患有癌症的患者朱莉,到第一次被治愈后又被发现另外一种癌症,期间流产数次,最后不得不默默等待死亡的那个故事。这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啊,看得我心都碎了。即使在一段普通的婚姻里,单是要平衡付出和得到就已经够难了,其中总免不了迁就对方而把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放到一边。她的丈夫迈特无疑是压抑和孤独的,最后忍不住大吼:“可以给我一个没有癌症的晚上吗?”
实际生活在婚姻中的我们,是否也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越是处于亲密关系中,越是容易互相伤害,受伤是亲密关系的附属条款。但好在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有被修复的空间。
作者洛莉本人在我看来是个很果敢的女性。大学学习语言学,毕业之后在好莱坞当编剧,如鱼得水。在工作中对医学起了强烈的兴趣,于是返回学校攻读医学。同时,一直都没有放弃写作,成为一名专栏作家。3年的医院实习之后,经过指点,没有选择临床,而是选择了精神科。又是一番艰苦的训练之后,终于成了一名正式的心理治疗师。而此时,她已经35岁了。没有婚姻,没有孩子。这个时候,她又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借精生子。
洛莉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很果断, 并且持之以恒,最后都有了自己满意的结果。我觉得她的经历或许不适合其他人,但是她的态度和决心,无比遵从内心原始需求的做法,会给我们现代女性一点点启发。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我花了二天的时间读完。里面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拿出来探讨,干货满满。如果说,有哪一本书值得购买,那么这本书必然是其中一本,因为它适合反复去阅读。
[微风]往期好书推荐 看吴晓波的《人间杭州》,你会因何而爱上一座城?
苏格兰折耳猫的《让她降落》,这段禁忌的师生恋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