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文:Colorado class battleship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基本设计继承了田纳西级战列舰,沿袭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飞剪型舰艏;笼式主桅;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
主要改进了火力和防护力。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的情报后,换装了更大口径的4座双联装406毫米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
其余各方面均与田纳西级相似。动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该级舰在19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加强防空火力并加装5英寸高炮。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级舰3艘:科罗拉多号(Colorado,BB45)、马里兰号(Maryland,BB46)、西弗吉尼亚号(West Virginia,BB48)。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三号舰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47)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而终止建造。
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等7艘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7"。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日本海军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时击沉的西弗吉尼亚号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彻底重建。
科罗拉多号1941年6月25日启航到西岸西雅图Puget Sound海军船坞进行维修,在那里一直到1942年3月,所以避开了日本海军对珍珠港的袭击。
1940年,马里兰号随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马里兰号上一名水手正好在高射机枪旁边写信,日本飞机发动袭击,这名水手立即开枪射击,并击落了一架飞机。
由于马里兰号停在俄克拉荷马号的内侧,所以没有受到鱼雷的袭击,但有两颗炸弹击中马里兰号,并且一颗穿透了甲板在机舱内爆炸,致使马里兰号发生纵向倾斜。
马里兰号于12月底返回Pudget Sound 进行大修和现代化改装 。马里兰号1942年初就返回珍珠港,但由于速度跟不上舰队航空母舰,在中途岛战役中只能作为后备力量。
1944年10月,马里兰号参与了收复菲律宾的战役。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马里兰号和其它5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借助雷达歼灭了从南路进攻莱特湾的日本舰队。
1940年,西弗吉尼亚号随太平洋舰队移师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西弗吉尼亚号停在福特岛F-6位田纳西号的外侧。
西弗吉尼亚号左弦共中了7条18英寸的鱼雷和数颗炸弹,幸好其水密性较好以及指挥官及时打开了右侧的注水阀,使西弗吉尼亚号坐沉海底,避免象俄克拉何马号一样倾覆,亚利桑那号弹药库爆炸也殃及西弗吉尼亚号,舰长宣布弃舰,舰上的大火到第二天才扑灭。
西弗吉尼亚号在西海岸进行了彻底的改装。拆除前后笼式主桅,采用塔式桅,上层建筑被拆除彻底改造重建,并加装了大量的高射炮。改装后西弗吉尼亚号已面貌一新。
1944年9月西弗吉尼亚号回到珍珠港,赶上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收复菲律宾的战役。除了火力支援和护航外,西弗吉尼亚号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中苏里高海峡的战斗。西弗吉尼亚号参加了随后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
标准排水量32500吨,满载排水量38400吨;舰长190.3米,宽29.7米,吃水11.6米;8座锅炉,两座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驱动;最高航速21节,续航力9700海里/18节;编制2100人。
4座双联装Mark 1型406毫米主炮;12门127毫米副炮;127毫米高平炮(第二次改装,8×2),40毫米高炮32-44门,20毫米高炮60门。
装甲防护:水线343毫米;隔舱343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侧面后方229~254毫米;司令塔40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