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刘永坦:造出新型雷达,扒掉隐形战机外衣,获奖800万却全捐出(中国雷达刘永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2 10:07:1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311    评论:0
导读

F22隐形战斗机是美国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尤其是它的隐形能力更是世界第一,其机身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0.01平方米,跟一只飞鸟相差无几。 凭借这一点,F22隐形战斗机可以将传统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到惊人的10到20千米,可以说,一旦发生战争,F2

F22隐形战斗机是美国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尤其是它的隐形能力更是世界第一,其机身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0.01平方米,跟一只飞鸟相差无几。

凭借这一点,F22隐形战斗机可以将传统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到惊人的10到20千米,可以说,一旦发生战争,F22将是所有国家的噩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科学家都对F22束手无策,而美国也从来不会出口这种武器。

换句话说,这种对其他国家具有致命威胁的武器,只会掌握在美国手中。

直到中国出现了一位雷达技术界的大神,他带队研发出了新体制雷达,成功扒掉了美军隐形战斗机的外衣,因此人们常笑称他是五角大楼最怕的男人,这个人就是我国的雷达之父刘永坦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此时正是中国最苦难的时刻,刘永坦的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跟随父母四处躲避战祸。

年幼的刘永坦亲眼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无辜百姓丧命于日军的炸弹之下,人民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刘永坦非常痛恨战争,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弱国子民的无奈。

跟同时代的少年相比,有一点他是幸运的,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因此虽然生活居无定所,也没有条件到学校读书,但刘永坦的父母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教育。

1947年之后,时局逐渐稳定,刘永坦终于可以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多年心愿一朝得偿,刘永坦十分兴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知识,此时在少年心中已经下定决心,将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中华大地远离战争之苦。

刘永坦学习之刻苦远超其他同学,哪怕是吃饭的时候都会抱着一本书。

很快,他的成绩就脱颖而出,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学霸,1953年,17岁的刘永坦参加了高考,他成了这一届年纪最小的考生。

虽说刘永坦年纪不大,但老师们对他可是充满了信心,毕竟他在学校的表现可是有目共睹的。

几天后高考成绩出炉,刘永坦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刚到学校报到时,同班同学对他并不看好,都觉得他年纪太小,根本不可能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

可是刘永坦接下来的表现却惊呆了大家的眼球,他以绝对的实力,学习成绩一路碾压众人,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由于他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每次老师在课上讲的知识掌握都比别人快上很多,所以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喜欢请教他,毕竟和同学交流,总比和老师交流轻松的多不是。

面对这种情况,刘永坦并未感到厌烦,反而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久而久之,找他求教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家发现刘永坦的讲解似乎比老师更加通俗易懂,往往几句话就能让人豁然开朗。

后来刘永坦的博学在同学中出了名,还获得了一个“小老师”的称呼

哈工大的老师对刘永坦表现出的能力也很惊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龄最小的学生竟然拥有如此高的天赋。

对于这样的天才学生,任何一个学校都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哈工大当然也不例外。

在1956年,李永坦作为预备师资,被哈工大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进修

在这所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中,刘永坦度过了两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无线电技术,并深深为之着迷,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刘永坦后来说的:“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

1958年,刘永坦再次回到哈工大,受命组建无线工程系,完成了由学生到讲师的华丽转身。

从此刘永坦身兼双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无线电技术的研究,这一干就是8年时间。

就在刘永坦带领研究团队在无线电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提出单脉冲延迟接收机设计方案的关键时刻,特殊时期不期而至,高级知识分子正处于风暴中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和许许多多科技项目一样,刘永坦团队的研究也被迫中止,他本人更是被下放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参加劳动。

向刘永坦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本来就身体孱弱,长时间的研究工作更是让他耗尽了脑力,又如何受得了繁重的劳动任务?

在这段时间里,刘永坦伤到了腰,从此落下了病根,但凡长时间站立,腰部就会产生剧痛。

当然,这段经历对刘永坦来说也不是毫无益处的,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刘永坦才拥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他在将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形势好转后,国家决定派遣一批学者到国外学习,其中有刘永坦的名字。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此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有对祖国的不舍,即将接触世家先进技术的兴奋,还有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当时的中国在发达国家眼中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中国人在这里根本就得不到重视,他们最多也就是做些与研究相关的辅助工作,根本无法接触真正的核心科技。

刘永坦眼见中国人在这里受到的歧视,他的心里非常愤怒,也很不服气,难道英国人就一定比中国人强吗?

此时他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中国人在他们眼里的固有印象。

刘永坦曾在回忆时说过,之所以在那段时间拼了命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工作,是因为“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正是有了这种意识,刘永坦在实验室爆发出了全部潜力,拼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永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在研究室里表现出的能力让外国专家惊为天人。

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一个中国人竟能如此惊才艳艳,于是这些专家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将刘永坦留在英国,这样的人才就是不能放过。

为了留下刘永坦,他的导师曾多次与他谈话,允诺了无数好处,但刘永坦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要回到祖国。

最后导师甚至透露说有好几位与刘永坦一起来到英国的学者已经决定留在这里,毕竟当时的英国要远比中国发达,研究设备也更加先进,想要取得成就要比在国内容易的多。

对于某些学者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刘永坦也可以理解,但他本人却不会这样做。

因为刘永坦一直以来最大的理想就是尽自己一生所学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强大,人民更富强,再大的诱惑,也不能改变他的初心。

1981年,刘永坦学成归来,再次踏上这片挚爱的土地,他心中的激动,兴奋之情无法言表。

回国之后,刘永坦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工作中,他知道当时的中国在雷达方面的技术基本为零,而指望其他国家将雷达的核心技术拱手相让更是没有可能。

为了引起国家的重视,刘永坦和他的团队不分昼夜地工作了好几个月,终于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交给了国家。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一份20多万字的报告为啥会用这么长时间。

如果有这个疑问,那就说明你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不太了解,要知道当时可不像现在,一篇报告用电脑操作几天就能完成,刘永坦团队的这20多万字可都是靠他们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

一旦书写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这张稿纸就要作废,据当时参加过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回忆,这篇报告完成后共书写了700多页,而作废的稿纸摞到一起就有半米多高。

这段时间他们轮番上阵,直到手指发麻,到最后更是连笔都无法握紧

好在他们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这篇报告一经出世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刘永坦的研究项目一旦成功,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国家的防空能力将上升好几个档次。

只是即便国家足够重视,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像如此重要的科研项目肯定要选择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毕竟只有保密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但这样一来,研究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可就非常艰苦了。

其次,1981年的中国经济还很落后,国家资金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这项研究中,更何况有很多试验设备根本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这场科研攻坚战就这样在条件艰苦,科研经费不足,试验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开始了。

当时,刘永坦团队的许多成员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打起了退堂鼓,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样的条件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何必要白白浪费时间呢?

面对这种情况,刘永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迎难而上,他对自己的队员说:“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他的话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从此再也没有人轻言放弃。

随着刘永坦团队的忘我工作,他们在新体制雷达技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相继攻克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理论难关。

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我国的第一座新体制雷达实验站,终于在1989年建成

实验站有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体制雷达已经能应用于实战,从这天起,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全部进驻到了这所矗立在威海的实验站内,无论严冬酷暑,他们整日与雷达为伴。

为了使雷达能够成功捕捉到目标的回波信号,刘永坦他们对雷达进行着一遍遍的测试,但凡期间发生一点问题,系统就会死机。

每到这个时候,刘永坦就要带领队员将几十万个控制程序一条一条地核对,计算,更正。

从此之后,这群人就进入了测试,失败,核对,调试,再测试,在失败的枯燥重复工作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全部挥洒在这片荒芜的海滩。

1990年4月3日,雷达测试再一次以失败告终,队员们脸上无喜无悲,时间已经过去1年多了,这样的失败大家早就习以为常,同往常一样,队员们再一次核对了控制程序,更改了几处问题,就再次开始了测试

随着雷达的运行,刘永坦发现这次似乎不同以往,仪器运转得非常平静丝毫没有卡壳的迹象,刘永坦脸上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双眼紧张地盯着显示器,渐渐握紧了双拳。

没过多长时间嘀嘀声轻轻响起,随即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小圆点。

霎时间,雷达站内变得落针可闻,队员们全都聚集到了屏幕前方,目不转睛地紧盯屏幕,此时大家的呼吸都变得轻柔了许多,仿佛是怕打扰了雷达的计算。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滞,或许是过了刹那,又或许是过了很久,确认目标的提示音打破了雷达站内的平静!

这个声音,队员们已经盼望了8年之久,此刻暮然在耳边响起,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短暂的寂静过后,雷达站中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一向沉着冷静的刘永坦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8年的付出如今得到了回报,中国的雷达技术终于迎头赶上,这一年,刘永坦获得了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站取得成功,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新体制雷达布置在祖国的海防线上,将研究成果真正用于实战。

不出刘永坦所料,新体制雷达在第一次实战测试时遇到了麻烦,雷达的探测信号由于抗干扰能力不足,导致探测目标难以分辨。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新体制雷达就成了睁眼瞎,对祖国的海防工作毫无意义

在国际社会上有着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越靠近赤道的地方,雷达受到的干扰就越严重,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在全世界范围也算的上难题。

正是因为这一点,其他国家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才会陷入僵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永坦决定对实验系统进行彻底改造。

于是新一轮的科研风暴就此展开,一遍遍地分析,夜以继日地试验,多个小组共同努力,分难点进行攻关。

这一干又是20年时光,2011年,刘永坦及其团队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这种雷达的探测灵敏度非常高,并且雷达波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没有实现全频段隐身技术之前,隐身战机只能被扒掉外衣,乖乖暴露在雷达屏幕上

单就雷达技术这个方面来说,中国从此进入了世界第一序列。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这样的雷达技术,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预警距离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足以使我国在战争中取得先手。

2015年,刘永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站在了普通人一生也无法到达的高度,不过相比起专家,刘永坦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刘老师。

自从参与哈工大无线电专业的组建之后,刘永坦兢兢业业在教师岗位耕耘了60载春秋,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打造了中国新一代雷达铁军

即便在腰伤发作之时,他也会忍着剧烈的疼痛继续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

刘永坦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以身作则,刚正不阿,视金钱如粪土。在他的心里装着的始终只有祖国和人民。

多年以来,有着太多的企业想请刘永坦出山,如果他点头同意,那么他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享其成,拿着普通人根本就想象不到的高薪,但刘永坦却始终不为所动,用他的话说就是:“钱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根本就没有意义。”

2020年8月,刘永坦夫妇再次来到哈工大,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他获得的800万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永瑞基金”,用于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一位本该在家中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老人,仍然心系国家,竭尽自己之所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其行为怎能不令人钦佩?

刘永坦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雷达事业呕心沥血,一刻也未曾懈怠,他的所作所为无愧于时代楷模之称号,是我们和子孙后辈都要膜拜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刘永坦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4653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