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通讯员 钟三轩 李建国 翟岩
历经4天4夜艰苦鏖战,4月9日上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首批6748个床位顺利交付。
3号馆全景
在这场与时竞速的施工中,当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主力——来自中建三局旗下7家子企业、近4000名工人闻令而动,以最快速度实现了方舱医院3号、4号馆床位的高标准交付,为打赢上海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央企力量。
极限速度背后,凝聚着无数次的舍我奔赴。4月10日,极目新闻记者连线前方建设者,了解他们的背后的故事。
推迟婚礼,夫妻档共赴“四叶草”
“公司正在建设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项目,能不能来支援?”“收到,马上动身!”4月5日,鏖战上海富长路健康中心项目9天9夜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材料员蒋荣娜,收到了参建“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项目的电话。来不及休息,她立马驱车赶赴现场,彼时她尚不知道,刚刚领证的新婚丈夫张向宇此时也在项目上参建。
在施工现场,张向宇负责项目暖通施工,蒋荣娜是防疫专员,负责500余名建设者的健康和安全。虽然同处一片施工场地,两人却是当晚做核酸时才“偶遇”。原来,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他们都故意隐瞒了参建的消息。“不敢告诉她,怕她担心不让我来!”张向宇说。
医院建设,工期异常紧张,夫妻俩所参建的3号馆更是首批需要交付的工程。巨大的压力下,夫妻俩只得各自奔忙,但无论多忙,蒋荣娜一直是张向宇的“定时闹钟”,每到下午五点做核酸时,打电话提醒张向宇前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只能以这种方式提醒他。”蒋荣娜说,做核酸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项目所有人负责。
结束参建后,夫妻俩在现场合影
4月8日,项目迎来首批交付,已经连续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夫妻俩终于如释重负。“这段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彼此。”蒋荣娜笑着说,原本的婚期是今年5月2日,如今可能要推迟。接下来一旦公司号召建应急工程,也会义不容辞继续前往。
时隔两年,治水“老兵”再战方舱
“我的经验丰富,这次上海建方舱,我申请支援前线。”4月5日凌晨,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水务技术专家刘军主动请缨,肩负起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项目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现场施工
时隔两年,刘军和其他13位有着建设方舱医院经验的“老兵”一并递交了请战书,将武汉方舱医院积累的“战斗”经验,带到正在建设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3号4号馆项目。
时间宝贵,不容有失。在武汉至上海的大巴上,治水“老兵”们开始反复推敲设计图纸,研究工艺方案,与各级主管部门、材料厂家沟通,确保污水处理设备及时到场;进场后第一时间,其确定分质精准处置设计思路,精准排布6000多个床位水处理与通风立体交叉路线图。同时,根据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实际环境和综合情况,不断革新方法措施。
“每一秒都可能关系到一个患者的希望,必须全速前进,尽快交付使用。”刘军虽然已26个小时未合眼,眼神依旧坚定。
两夜未眠,农民工兄弟安装3000个电开关
4月8日下午,位于“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36岁的武汉人杜维找了个角落,眯眼休息。当天,他和542名工友们所负责的4.1号馆顺利交付,为了抢这个时间点,过去的两天两夜,他只睡了一个小时。
“工作起来,感觉不到困。”有着20多年电工经验的杜维,曾在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时,先后参建两山医院,后来又援建浙江绍兴的方舱医院。由于具有方舱建设的经验,连着两天通宵赶工钟,他依旧动作熟练,情绪高昂。
4号馆床铺配置
同在4.1号馆,29岁的向舒华一张床一张床地“扫”过去,依次为病床安装电线槽和开关面板。密密麻麻的病床一眼望不到头,他的身影在其中显得十分渺小。“从中间那根柱子到这里,一整片都是我负责的范围。”一天下来,他已记不清自己安装了多少。
杜维和向舒华都是共产党员。在提到为什么来上海时,他们说,武汉疫情期间上海很多医护人员帮助他们,现在也想尽自己所能为上海人民做点事情。“家人很支持我来上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尽力而为。”杜维补充。
据了解,4.1号馆共有1500张床位,每张床位有2个开关。在不眠不休的两天时间里,杜维、向舒华和工友们完成了3000个电开关的安装任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