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选平题字,广东省政协、广东省交通厅、中共梅州市、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纪念《曾天节》一书
曾天节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受地主豪绅的欺负,从小就有反抗封建势力的思想。他在上中学时,当时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他经常阅读“中国青年”,“响导”等刊物,思想进步,他在五华中学读书时就锋芒毕露。1925年3月在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时,周恩来到达五华县华城,曾天节当时正在五华中学读书,他以学生会代表之一受到周恩来的接见,聆听了周恩来的教悔!与此同时,曾天节首次认识了古大存,当时古大存任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主席。由于曾天节也经常参加农会运动,后受古大存之命,要求在华城区设农协分会。为此,当时把农协分会设在华城北门鹿坑尾鹿鸣书舍。从此曾天节经常与古大存有联系,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6年6月曾天节在五华中学毕业后,他到了广州,在其堂兄曾任良(早期共产党员)的介绍下,认识了在中共广东区委工作的黄国梁同志(五华人),旋即由其堂兄曾任良介绍他加入“C.Y”组织(即共青团简称)。同年7月曾天节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在学习期间,由于他参加了“CY”组织,被蒋介石开除出校。离校后,他到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并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地下斗争活动。他于1927年,在广东“四.一五”事变前夕,由叶浩秀同志介绍,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员(他当时的姓名叫曾勣),归中山大学党支部领导。不久,他奉广东区委的指示,被派回五华从事农民运动工作。
他回到五华后,先被任命为五华共青团书记。后广东区委对原五华特委进行改组,东江特委派刘琴西到五华梅林庵子塘主持会议,改组了中共五华县委员会。委任曾天节(原名曾勣)为县委书记,古大存负责军事,卢觉民负责组织,其他委员为:宋青,李斌,古云章,魏英,古清海(古连),廖厚岳等。新的县委成立后,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农民自卫军3000多人;同时建立了龙村,双头(即今:双华),梅林等苏维埃政权。后来,国民党反动政权派来广西军阀黄旭初的一个师到五华“进剿”,实行“三光政策”,疯狂屠杀革命群众。从此,五华的农民革命运动处于最低潮。
1927年冬,曾天节和古大存在梅林分手时,双方约定今后的联络暗号。曾勣改名为曾天节,“天节”与“曾勣”谐音,意思是“对天(指共产党)发誓,永不变节”!古大存则把别字“福咸”改为“傅行”。离别时大家心里都很沉重,表示永远要团结战斗下去,把五华和邻近县的革命工作搞好!从此,曾天节的名字一直保留,表达了他终生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找到党组织和掩护安身,曾天节遂于1928年4月潜入国民党第四军,祈望在那里找到党的关系。到四军后,他先后发现不少中共党员,如魏中天,魏鉴贤等同志,他有意和他们接触,但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他在军官受训期间,一次在辩论孙中山“三大政策”时,曾获得喝彩,但被戴上“红帽子”,怀疑他是共产党员,但迫于没有证据,从此对他不给予重用,不给带兵,而一直让他从事军事教育,历任参谋,中队长,大队长,主任,少将高参等职务。
他从事军事教育工作期间,思想进步,治学严格,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同学们在背后给他起了一个“铁人”的美誉。在教学中,他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民族气节,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灌输爱国军人义无反顾,战死沙场,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为此他培养了一批爱国英才。
抗日战争中,曾天节协助越南革命力量培训了一批爱国军人,并曾营救过胡志明。在他担任广西尤州地区副主任时,他又帮助胡志明脱险,亲自护送他离境回到越南从事革命工作,为中越两国的革命友谊作出了贡献。
1944年,他在广西龙州亲自指挥中国军队与日本正规军展开正面作战中,打败日寇取得了胜利,得到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嘉奖。
1938年10月期间,他被调往广东保安教导总队任大队长,驻连县东陂。在赴任途经清远时,意外地见到古大存同志。据曾天节个人回忆录说:“一天他正携眷到清远医院待产,他住在一间旅馆。一天,他在街上突然有人拍打他肩膀,並叫我“亚勣”。我回头一看此人似曾相识,我一时感到惊奇!我问他“你是谁?有什么事?”他说“大货”來了。我问“大货”在哪里?他说在xx旅馆,我随即跟他去见古大存。见面时大家都很高兴,彼此交流了别后的情况。后曾天节护送古大存去韶关。在护送的途中,正好他大儿子出生几天,当时他要求古大存为他的儿子起个名字,古大存微笑一阵后说:“这个孩子是在清远途中出生的,就把清远两个字拆开取一个家名和别字吧!
”他问我儿子在家里排什么辈份,我说是排“庆”字辈。他不加思索地说,就叫“庆清”和“远图”吧!”我连声向他表示感谢!古大存接着说:“庆祝我们这次的会面,从今之后我和你都走向清平之道,实现我们党共同的远大图谋!”
曾天节在护送古大存同志去韶关途中,还向古大存同志提出恢复他党籍和同去延安的要求。当时古大存同志在韶关请示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指示他:“现在你已经是上校,很容易掌握一个团、一个师的兵力,到时机成熟时带着队伍回到革命阵营为上策。”曾天节接受了党的决定,继续留在敌军的营垒中。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考虑如何争取到兵权,带一支武装部队回“老家”,以实践“殊途同归”之目的。
《粤东擎义旗 正气照千秋——缅怀革命先辈曾天节》节选
文/曾庆怀 曾远图 温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