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行之四
黄土窑洞前的万般情思作者:杨志河
李波一家人在老家窑洞里的留影
我们一行在窑洞门前合影
这是一孔保存最好的窑洞,设施齐全
我们在临县与二叔一家合影之一
在太原与五叔、大姑两家年青人合影留念之二
在太原与五叔、大姑全体家人合影留念之三
家人合影留念之四
一
这一路从县城开始到山西行全境,十多天里吃住行全有亲戚朋友们陪同。一路畅通,一路酒席,一路温馨的场面,一路知心的问候。多少年后的相见,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默默无语,感受着这浓浓的亲情,感恩着这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情厚谊。
当天,我们在小军弟和他战友的陪同下,来到村上。村支书建东热情接待。村官也是官,拥有支配一方土地的权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他领着我们参观村容村貌,看田间地头的庄稼,兴修的农田水利,养殖基地等农业发展项目。大家还饶有兴趣地采摘了一下午的红枣,收获满满。
村子不大,有百十口子人,而现在生活在村中的人其实不过五、六十个而已。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是村上窑洞的最后一批守护人,也是如今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种者。现在村人最缺少的就是年轻人,他们大都远走高飞,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为城里人;有的到外地长年打工,只有到了春节偶尔回一趟家。由于缺少年轻人,乡村就变得更加寂寞,村上的重体力活要高价雇人,每天200元,这是普通工的价格,有技术的大工一天要300元才能雇到。离开青年人的村子,真是没有前途、没有生机的乡村。
老家的窑洞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爷爷辈们讲,他们当年住在这孔窑洞里时,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大修,当然是村上高大气派的,也是一处很有代表性的院落。
晚上就在村上农家乐吃饭,是地道的当地风味饭菜。主要是碗坨荞面、莜面面皮、小米杂粮饭、洋芋杂面汤等;喝村上自产的烧酒,人多酒香,气氛热烈,大家酒酣耳热才作罢。
二
回到老家感觉就如到了温暖的家。在临县碛口镇我们当晚住下,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急切地来到了官地村,看看老家的窑洞。走进窑洞体味人生第一次看窑洞不一样的感觉,那是一份新奇,更是一份情怀,一份温暖,让我们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山坡上的窑洞非常有特色。有的古风依旧,有的装饰一新,每孔窑里的窗户上都贴满了大红的窗花,看一眼就让人喜欢的不得了。走进自家的窑洞,顿感到有万千的激动,依然是那古旧的大门,那满地落下的衰草,院落内熟悉的窑洞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可人去窑空,满地的荒草中是鸟儿的天堂,人间的烟火味已经早已远去。
我曾经在梦中多少次怀念过的那片家乡的窑洞,如今竟然如此让人凄凉,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者是想到了没有这个心里准备而已。
站在村头看风景那是一份特别的享受。官地村就是深藏在山峁中的一个村落,就是黄土塬上的一条沟叉,就是大山沟里的一把泥土,掩蔽在绿树下,洒落在黄土高原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到山顶,一部峥嵘岁月的历史散落在村中,这里就是人间烟火的温暖处。
当然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一孔孔窑洞。每家的窑洞都深藏在山峁峁中,深藏在这一片贫瘠土地上,就坐落在那厚厚黄土崖壁下。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平常、不起眼,既没有乡村庄园的高贵,也没有农家大院的气派,只是黄土地上的一个深凹去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而下,收割后的田野一片萧瑟;只有村头山坡下飘动的炊烟,告诉着村庄里现实情景:农村在衰落,田野在荒废、过去人们赖以为生的家园也在静静悄无声息的走向没落。
三
村庄的路是羊肠小路,延伸到各家各户。每一片土崖下,就藏着一户人家。这窑洞的规格、模式大都是一致的,新旧程度各有不同,大小气派各有千秋;经济条件决定气派程度,主人家的兴趣爱好决定窑洞的装饰和洁净程度。
窑洞最讲究的是大门。这门要高大气派,全实木,上有扁额。走进院落,天地豁然开朗,里面很宽敞,十分的大气,一溜靠北面而排开,有十二孔窑洞。中间住人、西边做厨房,东边存放家具的,一应俱全,农家生活的场景一一展现在眼前。
老家的窑洞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人了,这是一方真正的热土,值得让人们依恋。可眼前的情景是一片凄凉,门锁早已上锈,院内枯草蔓延,破旧不堪;只有鸟儿的叫声,小麻雀、老鼠出没有的踪影。这样的一幅破败之景使我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看来再温暖的家园也得有人去守候,没有人住的房子不叫房子,只能算作一片空地,徒然留下多少伤感而已。
我们怀着十分新奇的心,走进每孔窑洞,细细查看里面的陈设:依然是住家户的样子,生活用具全在,尤其显眼的是花花的床单、红红的窗花和每孔窑洞里墙壁上悬挂的照片,虽然落满了浮尘,但仔细看一看,那是一张张幸福的家人合影留念,记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时光。
走出窑洞,我们听建东讲这里的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从这个院落里前后生活了有四代人,当初开挖这片窑洞的人是逃难而来的,是带着家眷和性命来这里闯荡江湖的。他们是最苦的一代人,后来的人们虽然也受苦,但没有他们创业的艰辛。
四
这个窑洞最兴旺的时期走出来的一代人,他们如今仍然健在。这一代人有兄弟姊妹八个,全靠父母耕种贫瘠的土地,收获微薄的红枣度日,养活了这样一个大家庭,可想而知,那是怎样伟大而平凡的父母。父辈们也许和这山乡里的上百个家庭没有什么区别,但就是这些普通的劳动人民养育了我们,养育了共和国最艰苦的岁月。
至今回忆起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还泪水涟涟。五叔在一次吃饭中说道:他上学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吃不饱饭,经常感到饥饿。高中毕业后,为了生存他外出打过工,做过小生意,每天从家里走路到碛口镇上,去卖焦炭,赚几元辛苦钱,解决生存问题。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读书,后来通过考试走进了中等学府。毕业后做过中学老师、党校教师,再到政府部门任职,到担任县委书记,一路都是全凭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他是有才华和充满智慧的人,也是从这个窑洞里走出来的最大的官,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用他的政绩和务实的作风受到老百姓的好评。他在这个大家庭里也是最有情怀和爱心的人,无论是在位还是退休,他帮助了每个家庭,关爱了许多的晚辈,在家人中也是威信最高的。
当然他们兄弟姊妹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苦奋斗史,都继承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事业和家庭都是强者。他们中无论是从政的,还是做普通工人的、从事老师的、从事科技工作的,都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好的前途,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庭,培养了自己的儿女,如今都已经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如今,从这个窑洞里走出来的人枝叶飘落,散落四处。大多数人生活在本省,有把家安在太原的、吕梁的、临县的;也有在外地的,如在四川绵阳、甘肃天水、内蒙、秦皇岛等地的。虽然天隔一方,但只要这个大家庭有事情,有五叔一声召唤,都能如期而至,体现了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平日里大家有电话相通,微信相连,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从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走出来的家庭,是这里千千万万个窑洞家庭的缩影。他们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靠着对自己命运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着那种倔强的抗争到底的精神,一步步走出黄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创造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历史故事,每每提起来让我们感动不已,为他们而骄傲和自豪。
走出窑洞,阳光明媚,天地一片开阔。我相信这里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坚守心灵的这一方净土,都有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片温暖的这片窑洞。我相信他们人虽然离开了家园,但心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这里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他们的童年的梦,有他们的乡愁和记忆,是他们人生中生存和发展的根,这个根永远扎在他们的心中。
说明:写于2020年10月16日。
老家窑洞的大门
院子里的情景
通往家门前的小路
温暖的窑洞之一
温暖的窑洞之二
温暖的窑洞之三
温暖的窑洞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