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读城·故事|小药丸成就“大国工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2 17:48:5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604    评论:0
导读

时节过了雨水,淅沥的春雨暂歇,偶有阳光。 南岸区通江大道桐君阁药厂,阳光透过窗户,斜搭在蔡苏肩头。阳光下,皮肤白皙、温文尔雅的蔡苏更让人联想到某部偶像剧里的男主角。其实,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读城记者面前的蔡苏,声音不大,略有些腼

时节过了雨水,淅沥的春雨暂歇,偶有阳光。

南岸区通江大道桐君阁药厂,阳光透过窗户,斜搭在蔡苏肩头。阳光下,皮肤白皙、温文尔雅的蔡苏更让人联想到某部偶像剧里的男主角。其实,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读城记者面前的蔡苏,声音不大,略有些腼腆。可一说起与自己打了20余年交道的药丸,蔡苏却两眼放光,话语便多了起来。

或许,在他眼里,自己经手的无数各色各样、或大或小的药丸,就是星河里璀璨的繁星,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学徒,成长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评选的80名“大国工匠”之一。

桐君阁药厂涪陵李渡综合制剂车间智能丸剂生产线上,蔡苏正在查看丸剂制作情况。桐君阁药厂供图

千锤百炼 练就制丸技艺“硬功夫”

时间,回到1999年。

19岁的蔡苏走出重庆医药技工学校的大门,走进了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

“我舅妈就是厂里的员工,小的时候也经常到厂头耍。”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蔡苏对药厂有着莫名的亲切感,“能够到自己熟悉的药厂里工作,还是很开心的。”

儿时的记忆让蔡苏对药厂充满向往,他却全然没有料到进厂工作的艰辛。

“进厂,我就跟着曾期云师傅和林焰师傅学丸剂制作。”对于个子较小、体重只有90几斤的蔡苏来说,丸剂制作的第一步——起模,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天500多斤,要用目筛筛4遍。”

蔡苏正在筛药丸剂。桐君阁药厂供图。

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蔡苏的手臂从酸痛到麻木、再到全无知觉,以至于第二天双手根本无法抬起,“只能咬牙坚持,最后全靠肌肉记忆的机械运动来完成了。”

虽然艰苦,但学习起模的过程,不仅练就了蔡苏制丸的手感,让他具备了丸剂制作所需要的体力、耐力和细心,也让他更加明白,“学好丸剂制作技艺的唯一途径,只有日复一日的不断练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于是,蔡苏在日常工作之余,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扎进车间勤加练习,利用尾料磨练手感,很快就掌握了起模的要领。

勤奋而好学,蔡苏很快赢得了厂里工匠师傅们的认可,大家也都愿意将自己的制丸技艺和心得传授给他。

“那时候自己就像个海绵,不断地吸收各个师傅的技艺,再一遍一遍不断地练习。”一次又一次的刷水、加粉、打盘,日复一日的枯燥操作,考验着蔡苏的耐性,但也磨砺出他日渐精湛的制丸技艺。

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蔡苏终于能够制作出成型好、均匀度高的药丸,也终于练就“手一捏、嘴一嚼,便知药丸水分多少,崩解时限多长,与水分仪检测结果相差无几”的绝技。

守正创新 做中药智造的“手艺人”

起模、炼蜜、泛丸、干燥、抛光、烘炕……蔡苏不仅掌握了制丸全过程的各项技艺,同时也掌握了水丸、蜜丸、微丸、浓缩丸等不同丸剂的制作。

然而,蔡苏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钻研如何改进丸剂制作技艺,“药丸制作过程中,粉蜜的配比非常重要。蜜太多就影响药效,蜜不够又会导致药丸外观颜色发生变化。”

2002年,由蔡苏牵头,开始对麻仁丸的泛制法工艺进行改进。

为了早日完成技术攻关,蔡苏更是没日没夜地扎在车间里,“不断调整各种成分的配比,调整设备温度、运转速度、时间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最终,蔡苏和同事们仅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麻仁丸制丸工艺的攻关,比预期时间节省了近7个月。

2016年,桐君阁药厂在涪陵李渡新建了综合制剂车间,引进智能丸剂生产线。

中药制造已步入工业化时代,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智能化,这对作为“手艺人”的中药技师而言将是巨大的考验。

“手工制作和工业生产,前者凭借个人经验,后者则需要精确原辅料配比。”然而,新设备需要不断调试,而员工技能参差不齐。如何将传统技艺与智能化设备相结合,制作出最好的丸剂,成为摆在蔡苏等“手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和最开始练习制丸技艺一样,没有捷径,只能一个品种一个品种调试。”一个参数接着一个参数摸索,蔡苏带领团队,重新摸索制定工艺参数,优化流程。

在攻关期间,他几乎天天泡在生产线上,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生产线在3个月内完成了产品生产认证,不到半年时间就达到了正常产量,实现了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的完美融合。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它需要不断地超越和创新,才能被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活力。”在蔡苏看来,传统丸剂制作与智能制造发生着“化学反应”,变化的是制作模式,而不变的是匠人们的那份坚守和初心。

传道授业 做技艺传承的“带头人”

多年与丸剂制作打交道的日子,让蔡苏深刻地认识到,推动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2019年,“蔡苏丸剂制作人才导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他亲自剖析技能操作要领,手把手开展培训,至今已培养丸剂技术骨干5名,丸剂技术后备人才32名。

桐君阁药厂南岸厂区里,蔡苏正在传授药丸剂制作技艺。桐君阁药厂供图。

今年36岁的刘洋,就是蔡苏的得意弟子之一。

“2012年我进厂的时候,蔡老师就带着我。”虽然已过10年,但刘洋对往事记忆犹新,“蔡老师声音不大,但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

“记得当年曾期云师傅曾对我说:‘要想提高制丸技艺,就必须自己勤加练习。’”师傅的教诲,蔡苏从不曾忘记,他也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刘洋悟性不错,也很勤奋,很像当年的我。”

在蔡苏的悉心教导下,刘洋被评为桐君阁药厂“二级泛丸大师”。桐君阁药厂的泛丸大师分为五级,最高等级为一级。那么,一级的要求有多高呢?

曾期云坦言:“我最巅峰的时候,也只能摸到一级的边边。”被评为“二级泛丸大师”的刘洋,其泛丸技艺在桐君阁药厂已无出其右者。

在蔡苏的带领下,“蔡苏丸剂制作人才导师工作室”团队还先后解决了“塑制法强力天麻杜仲丸溶解时限”“西黄丸塑制法攻关”等技术难题。

如今,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蔡苏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重庆市巴渝工匠、涪陵区拔尖人才、南岸区江南能手……

“荣誉是工作中的动力和压力,我能做的就是把制丸技艺和这份工匠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初春的阳光斜搭肩头,阳光下的蔡苏似乎依旧是20余年前那个懵懂的学徒。

 
关键词: 桐君阁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5142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