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最得民心的张士诚为什么没能得到天下,反而输给朱元璋?(跟朱元璋争天下 张士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3 14:08:4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997    评论:0
导读

01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七月三十,佛家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在这一天晚上,苏州古城区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会点上香烛,并把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 但其实这香却不是烧给地藏王菩萨的,而是烧给吴王张士诚的。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吴王张士诚盘踞苏州

01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七月三十,佛家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在这一天晚上,苏州古城区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会点上香烛,并把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

但其实这香却不是烧给地藏王菩萨的,而是烧给吴王张士诚的。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吴王张士诚盘踞苏州城,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即使最终被朱元璋消灭,苏州城的百姓仍然感激他,怀念他。

但朱元璋已经建立了大明帝国苏州百姓不好明着怀念张士诚,便想了一个办法。

因为张士诚起兵时号称是地藏王菩萨转世,而张士诚本名叫张九四,“九四”与“久思”谐音,故当地百姓选择在这一天,烧久思香,明祭“藏王”,暗祭“张王”。

这一习俗慢慢地就流传了几百年。

然而如此得民心的张士诚不仅没有夺取江山,且面对朱元璋的大举进攻仅仅支撑了两年的时间就覆灭了。可见,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光靠民心是远远不够的。

话说张士诚创业阶段遭遇的两次事业危机,没有一次是依靠民心化解的。

02

元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爆发的一年,北有韩三童、刘福通,南有徐寿辉彭莹玉,麾下动辄就几十万人,各地还有不少小股起义军。

换句话说,那年头,起义是一项热门活动,且门槛很低,一冲动拿起家伙就可以,还有大小组织应援。

张士诚的起义就比较随意。

至正十三年,以运盐为业的张士诚兄弟四人,不愿忍受地主官吏的剥削侮辱,伙同其他十四名盐民在家乡泰州发动起义。

因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拥有武器的,所以他们就抄起平时挑盐用的扁担,后来被称为“18条扁担起义”。

说他随意,是因为他们起义只是单纯报仇泄愤,杀了盐吏,抢了地主的钱粮分给穷人,并没有提出什么斗争纲领、斗争口号。

没有发展规划的起义就很容易犯错误。张士诚等人占领家乡泰州后,又攻下了高邮,然后便以高邮为都,建国“大周”,张士诚自称诚王。

那时,只有南方的大佬徐寿辉称帝,北方的大佬刘福通还没有找到韩林儿建国称帝,自然枪打出头鸟,张士诚马上引起了元廷的注意。

至正十四年十一月,丞相脱脱亲率百万大军围城高邮,张士诚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一次严重危机。

脱脱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手段既血腥又暴力,破徐州时,把起义军杀得是一个不留,所以打不过想投降,门儿都没有。

所以面对元军的日夜猛攻,张士诚等人是纠结得要死,既打不过,又不敢投降。

就在张士诚愁得团团转时,元顺帝听信谗言一道圣旨,罢免了脱脱的兵权,元军群龙无首,一击即溃,张士诚转危为安。

张士诚这次危机的化解全靠运气。

03

张士诚得到喘息后,面对元政府的招抚政策,也不再理睬,转而渡江南下发展势力。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攻克平江(今苏州),并把都城迁到了平江。

此时的张士诚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也在这一年渡江攻占了集庆(今南京),与平江相隔不远。同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派人向张士诚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希望睦邻友好。

但张士诚显然没看上朱元璋,不但扣留了使者,还派兵与朱元璋交锋,结果接连败退,损兵折将。而南面的元朝守将杨完者也派兵来攻,张士诚又吃了不少败仗。

最糟糕的是,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常熟迎战徐达时被生擒活捉。张士德是张士诚弟弟中极有才能的,文韬武略,是张士诚的左膀右臂。

张士诚顿时再次面临严重危机。

朱元璋捉住张士德后,本想利用张士德招降张士诚,但张士德坚决不降,书信给哥哥张士诚贡献了最后一个建议后,绝食而死。

这下,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梁子算是彻底解不开了。

张士诚捏着张士德的信,悲痛万分,无奈只能遵从张士德的建议——降元。

人这一辈子看似有很多种选择,但事到临头才发现,选项很有限。此时的张士诚就是这样,别无选择。

降元后,张士诚的事业马上得到转机。先是利用达识帖睦迩与杨完者的不和,借机杀了杨完者,夺取了杭州。

而后又协助元军趁人之危攻打小明王韩林儿,势力再一次向北扩展。

到至正二十五年时,张士诚的事业发展到了最高峰。

那么,张士诚的全盛时期的地盘有多大呢?

“当是时,士诚所据,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颖、壕、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

04

张士诚最终能发展成与朱元璋、陈友谅齐名的三大势力,还是有两下子的。

第一个优势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民心。

穷苦农民出身的张士诚,非常了解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自从他以平江作为都城后,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开垦荒地、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减免元朝一系列的苛捐杂税,救助困难百姓。

让众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战乱年月,想获得民心还是很容易的。普通老百姓的要求一点都不高,只求能过点安稳日子,谁能保护我,我就拥护爱戴谁。

江浙地区的经济恢复生产之后,张士诚就有了第二个优势——钱。

江南一直都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江浙行省上缴的税粮约占全国的37%,而张士诚所占的苏松地区所缴纳的税粮又占江浙行省的37%。

张士诚后来虽然投降元朝,每年要给大都输送粮食,但有记载的也就是四次,每次也只是十几万石而已,十分之一都不到,那剩余的部分都落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有钱的地方一定不缺人才。

张士诚定都平江后,也曾设立礼贤馆,积极招揽人才。还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

元末名士陈基,还有我们熟知的施耐庵罗贯中等人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为其出谋划策。

但这些都只是客观条件,在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斗争中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张士诚的致命弱点,《明史》总结得很到位:无远图。

05

从张士诚起义之初,就反映出张士诚没有什么战略眼光。


起义只是想摆脱压迫,劫富济贫,发展遭遇挫折时,便轻而易举地投降了元朝。

在占领了江南富庶之地之后,便体现出小富即安的心态。尤其是面对陈友谅邀请一起夹击朱元璋时,无动于衷而贻误战机。

在张士诚执政后期,本着同生死共富贵的想法,张士诚把最初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封作高官,掌握着核心的政治权利,但这些人却并不具备治国的才能。

相反,他们同张士诚一起陷入了奢靡的生活中,忘了起义的初心,放弃了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张士诚的钱都用来享乐,招揽的人才也不懂得任用,白白掌握这么好的资源。

以前看到有人疑问说,张士诚麾下怎么没有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人辅佐呢?

哪里是没有?江浙素有“状元之乡”,明清时期共有状元202名, 仅苏州地区就有35位之多。

实在是张士诚本就不是一位明主,有才之人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自然也不会为他效力。

所以当朱元璋大举进攻张士诚时,一群贪图享乐的将领如何能抵挡,很快张士诚的地盘就接连失守,张士诚的人也不得已投降了朱元璋。

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朱元璋围攻平江城,已是困兽之斗的张士诚终于支棱起来,亲自率军突围,但最终都失败了。

在坚持了十个月后,平江城里弹尽粮绝。张士诚最后这次危机无论如何都渡不过去了,终于在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初八,张士诚兵败被俘。

不过,即使是在最后一刻,张士诚也没有在平江城里纳粮征兵,驱使百姓做垂死挣扎,就凭这一点,张士诚在平江百姓心中就永远都是那个保境安民的厚道好人。

这也是他值得一直被平江百姓怀念的一个原因吧!

 
关键词: 张士诚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5835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