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饰
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
通长 90.0、通宽 85.0、厚 20.0 厘米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马家塬 M18 号大墓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全套豪华珠宝服佩由兽面纹黄金扣饰、黄金带饰、红玛瑙、眼纹饰玻璃、汉蓝汉紫等珍贵材料组成,是目前中国出土战国时期最豪华的黄金服佩之一。甘肃张家川马家塬西戎墓地集合了西来眼纹饰玻璃珠、六棱柱珠、中国本土铅钡眼纹饰玻璃珠、费昂斯陶杯和汉蓝汉紫珠饰等东西方玻璃元素,是前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互鉴的实证。
双柄尖底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3.5、直径 6.1 厘米
藏青色玻璃器身上缠绕白色及黄色玻璃施加较为细密的环状及波浪纹装饰。此器型是将希腊用于储藏和运输葡萄酒及橄榄油的双耳细颈瓶(amphora)微缩制成的小双耳瓶(amphoriskos),底部较尖。
双柄尖底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5.3、宽 7.1 厘米
双柄尖底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6.0、口径 2.9 厘米
双耳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9.9、直径 3.7 厘米
双耳圆筒型香油瓶的后期形制,瓶颈部变长,器身变短。藏青色器身之上以黄色和白色玻璃施加波纹装饰。
双耳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2.4、直径 4.9 厘米
双耳圆筒型香油瓶的后期形制,瓶颈部变长,器身变短。原为蓝色的玻璃器身风化形成一层风化皮壳(patina),呈现为浅蓝色并富于金属光泽。其上以黄色和白色玻璃制成羽毛纹装饰。
有底托钵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4.5、直径 25.3 厘米
淡绿色透明玻璃铸造的有底托钵,底托形态模仿当时的金属器具制成。
有底托钵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前 1 世纪
高 17.3、直径 21.7 厘米
方形蜻蜓眼纹珠饰
战国-秦,公元前 475-前 202 年
长 1.35-1.95、厚 1.11-1.31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这种方形蜻蜓眼纹玻璃珠被认为是秦人特殊审美的体现。
凹雕玻璃剑格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长 5.66、高 2.14、厚 1.45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铅钡玻璃制作的玻璃剑饰。模仿同期战国玉剑饰,湖南地区可见类似出土记录。
凹雕玻璃剑珌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长 5.76、宽 2.99、厚 1.31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玻璃剑璏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长 4.15、宽 2.33、高 1.82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玻璃剑首
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
直径 4.5 厘米,厚 0.4 厘米
1980 年长沙市燕山街肉食水产公司 8 号墓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
铅钡玻璃制作的玻璃剑饰,模仿同期战国玉剑饰,湖南地区出土多件玻璃剑饰。
玻璃兽
西汉,公元前 202-公元 8 年
长 9.5、宽 5.8、高 6.0 厘米
徐州市铜山县茅村公社北洞山 M2 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
该玻璃兽成分为铅钡玻璃,是西汉时期中国本土玻璃工艺的代表之一。江苏北部多处西汉王族墓葬出土大件玻璃器物,如淮安市盱胎大云山西汉江都国墓地,和徐州北洞山楚王墓等。
蓝色玻璃珠串
东汉,公元 25-220 年
1981 年长沙市火车站邮电局工地出土
长沙博物馆
中国岭南地区的两广和湖南出土数量极多的玻璃装饰物,成分有中国本土的铅钡玻璃,有西方典型的钠钙玻璃,还有中国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常见的钾玻璃,可见岭南地区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之地。
深绿色云纹玻璃璧
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
1984 年湖南长沙建筑工地出土
长沙博物馆
战国玻璃璧大部分出土于湖南地区,预示战国时期该地区可能存在玻璃璧的制作中心。
玻璃蝉
汉代,公元前 202-公元 220 年
长 3.69、宽 2.15、厚 0.86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玻璃蝉被认为模仿自汉代玉蝉,用于随葬口琀。
眼纹饰釉陶珠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直径 1.31-1.38、高 1.16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以铅釉陶模仿玻璃眼纹珠饰是战国时期的一大特色,其制作难度和成本要远低于眼纹饰玻璃珠。无锡鸿山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釉陶玲珑球器是这类铅釉陶器的巅峰之作。
玻璃盘
西汉,公元前 202-公元 8 年
高 3.2、口径 19.7 厘米
河北省满城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玻璃盘为浅翠绿色,半透明,成分应为铅钡玻璃,呈现仿玉效果。
镶嵌玻璃牌饰
西汉,公元前 202-公元 8 年
长 8.6-10.0、宽 4.3-5.0 厘米
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院
该镶嵌玻璃牌饰为长方形,蓝色,透明,外镶嵌鎏金铜框,成分为铅钡玻璃,同类型嵌玻璃牌饰共出土 22 件。
蓝色弦纹玻璃杯
西汉,公元前 202-公元 8 年
直径 6.1、底径 3.9、高 4.0 厘米
1991 年广西贵港深钉岭(孔圣岭)12 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夹金玻璃珠一组
托勒密早期-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 3 世纪-前 1 世纪
直径 0.27-1.36、长 0.87-10.2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托勒密至罗马帝国时期出现多种夹金玻璃技术,这组夹金玻璃珠饰包含四种不同的夹金工艺和纹饰:左一为夹金带工艺,可见于大件玻璃器;左二和左三为一种罕见的早期夹金工艺,外层透明玻璃内夹有螺旋式金带,希腊罗德岛(Rhodes)曾出土类似夹金珠饰,年代为公元前 3 世纪后期;左四为缠丝纹夹金类型;右一为罗马帝国时期常见的夹金箔玻璃类型,类似珠饰可见于中国新疆尼雅遗址。
纸莎草种子形玻璃珠串
埃及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 2 世纪
直径 0.87-1.1、长 1.27-1.67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纸莎草是古埃及人最重视的植物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莎草纸。纸莎草有青春或快乐的寓意,也是哈托(Hathor)女神的象征。
汉紫八棱柱
战国后期-秦,公元前 3 世纪
直径 1.06、长 4.08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汉蓝汉紫(硅酸铜钡)是中国特有的人造玻璃类材料,与古埃工匠发明的埃及蓝(硅酸铜钙)是异质同构体,可用于制作珠饰、颜料,也可以制成八棱柱形器。这种八棱柱有相近的尺寸,与战国时玉葬具中的窍塞形状类似,具体用途尚不明确。
马赛克图案玻璃片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高 6.8、宽 5.1 厘米
高 5.8、宽 4.5 厘米
高 7.9、宽 4.4 厘米
高 6.2、宽 3.6 厘米
高 4.2、宽 3.2 厘米
高 8.2、宽 6.0 厘米
高 6.7、宽 7.0 厘米
高 4.6、宽 2.7 厘米
高 4.7、宽 4.1 厘米
高 6.0、宽 6.0 厘米
将各种颜色和图案的马赛克玻璃及条纹图案的玻璃并置作为纹样的基本元素,放入模具热熔成型玻璃容器,形成墨汁流动的样态抑或天然石材般的肌理。此外亦有肋纹残片,据推测应原属较大器型的肋纹玻璃器。
马赛克植物纹玻璃装饰板
埃及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高 1.7-9.0、宽 1.2-7.0 厘米
以蓝色透明玻璃为背景,用黄色、红色、白色、绿色玻璃来表现复杂的植物纹样。用各种单色玻璃棒制作出各构成要素,再将此组合制成大型植物纹样,热熔合后均匀延展,再切成薄片。断面经精心研磨,用作镶嵌装饰。
镶嵌饰件
埃及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4-前 1 世纪
长 3.5 厘米不等
红色不透明玻璃制成的镶嵌用玻璃。胸饰镶嵌构件。经打磨的红色玻璃呈现规整的圆形及水滴形。
镶嵌饰件
埃及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4-前 1 世纪
长 6.7 厘米不等
白色不透明玻璃制作而成,用于木乃伊棺木装饰。
人面玻璃戒印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 3 世纪-公元 1 世纪
高 3.6、宽 3.0、厚 1.1 厘米
在紫色透明玻璃之上,雕刻戴头盔的男性侧脸形象。据推测用作印章指环。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1)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