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纹高足碗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8 世纪
高 8.6、直径 17.5 厘米
器身以较细玻璃丝施加环状及曲线装饰,器脚矮小,口沿较大,成型较为随意,实用性强。
细口瓶
叙利亚
伊斯兰时期,公元 7-8 世纪
高 7.5、直径 4.7 厘米
吹制成型的玻璃小瓶,其上螺旋形缠绕玻璃细丝形成器表装饰。
刻花玻璃长颈瓶
辽代,公元 907-1125 年
口径 7.4、腹径 13.3、底径 11.0、高 24.5 厘米
1986 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无色透明玻璃长颈瓶。陈国公主墓出土多件玻璃器,尺寸较大,同墓还出土金面具、大量龙凤纹琥珀、玛瑙和玉饰。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玻璃器和琥珀等珍贵文物是辽代中国北方地区繁荣丝路交流的实证。
鋬把敞口玻璃瓶
辽代,公元 907-1125 年
高 11.4、口径 9.0、底径 5.4 厘米
1986 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深棕色,透明玻璃瓶。
细口瓶
叙利亚
公元 7-8 世纪
高 11.7、直径 4.8 厘米
吹制成型的玻璃小瓶,其上以玻璃细丝装饰星形曲纹。星形曲纹为这个时期的流行纹饰,在伊朗及中亚地区皆多有出土。
刻纹长颈瓶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9-10 世纪
高 8.2、直径 5.8 厘米
带有刻线装饰纹样的蓝色玻璃小瓶。器颈及器身皆雕刻有点、直线与曲线元素构成的纹样,组合的花纹,刻痕处附着石灰粉,为瓶身增添了预期之外的美感。1986 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类似玻璃器。
多面凸腹瓶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9-10 世纪
高 8.5 厘米
模仿水晶容器制成的多面体玻璃小瓶,器壁厚实。由器颈部的六面体形态与器身双层八面体形态组合而成。用于盛纳眼影粉(kohl)。
乳钉纹单把长颈玻璃瓶
辽代,公元 907-1125 年
口径 6.0、腹径 9.5、底径 8.7、高 17.0 厘米
1986 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玻璃瓶成分为钠钙玻璃(Na2O:20.66%),为域外输入。
单柄六角方瓶
耶路撒冷
拜占庭帝国,公元 6-7 世纪
高 10.6、直径 5.2 厘米
模吹成型的六方玻璃水瓶,此器物呈现金色光泽,局部因风化剥落。此类器物上多装饰有基督教或犹太教标记,注入圣水,称为“巡礼容器”,推测该器具制作于圣地耶路撒冷。
单柄六角方瓶
耶路撒冷
拜占庭帝国,公元 6-7 世纪
高 9.3、直径 6.6 厘米
模吹成型的六方玻璃瓶,此器物呈现出石制器物的效果。
四方长颈瓶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12 世纪
高 6.4、直径 2.9 厘米
模仿水晶容器制成的方形玻璃小瓶,器壁厚实。用于盛纳眼影粉(kohl) 。
浮雕饰杯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9-10 世纪
高 8.5、直径 2.9 厘米
吹制成型,器壁较厚,器颈及器身施加折带状浮雕装饰。1977 年中国安徽寿县北宋天圣五年(1027 年)报恩寺塔曾出土类似造型玻璃器。
肋纹单柄细口瓶
伊朗
伊斯兰时期,公元 9-10 世纪
高 12.8、直径 8.0 厘米
器身均匀分布微微隆起的放射状肋纹,此纹样是古代西亚地区的代表性金属工艺装饰纹样,也用于玻璃器装饰。器表附着风化膜呈现彩色光泽。
葫芦形玻璃瓶
宋代,960-1279 年
高 1.82、直径 3.15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由吹制工艺制作的葫芦形玻璃瓶,残余上部,表面有风化形成的膜状物,呈现彩色效果。宋代葫芦形玻璃瓶是中国古代本土玻璃器的一大特色,多出自佛塔塔基地宫,如安徽寿县北宋天圣五年(1027 年)报恩寺塔塔基、河北定州城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 6 号舍利塔基均出土多件本土制作的葫芦形玻璃舍利瓶。
花形玻璃珠饰
元代,1279-1368 年
直径 2.23-2.42、厚 1.12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这种花形玻璃装饰物多见于中国云南元代火葬罐,例如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可能与蒙元集团入滇有关。
折叠工艺玻璃串珠
西亚
伊斯兰时期,7-8 世纪
直径 1.40-2.12、厚 1.43-1.74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折叠工艺是伊斯兰早期一种特别的玻璃工艺,可视为马赛克拼色技术的延伸。
羽毛纹玻璃串珠
西亚
伊斯兰时期,10-13 世纪
直径 0.89-1.87、长 1.35-2.05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羽毛纹玻璃装饰最初可见于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取芯法玻璃器,并在腓尼基、希腊化时期的取芯法玻璃器上得到复兴,至伊斯兰早期玻璃珠饰上亦可见此种纹饰。类似珠饰可见于黑海北部地区。
手镯
叙利亚
伊斯兰时期,公元 9-12 世纪
直径 4.5-12.5 厘米
夹金玻璃饰件
西亚,耶路撒冷
公元 9-12 世纪
高 8.0、宽 9.0 厘米
用作建筑装饰的玻璃砖。将切割为三角形的金箔熔合于无色透明的玻璃板上,使用这种装饰技法的玻璃被称之为“夹金玻璃”(gold-sandwich)。
白色玻璃钗、蓝色玻璃钗
宋代,960-1279 年
直径 0.36-0.66、长 14.2 厘米
直径 0.34-0.88、长 14.7 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玻璃簪钗传统始于中国唐代,多见于宋元时期,江西临川县南宋朱济南墓有类似器物出土。
珐琅彩玻璃片
叙利亚
伊斯兰时期,公元 13-14 世纪
高 2.8-6.0、宽 1.9-6.6 厘米
珐琅彩装饰玻璃残片。在伊斯兰玻璃装饰中,杯、瓶等日用器具亦会施加珐琅彩。其装饰纹样包括人物纹、阿拉伯文字、蔓藤花等。这些纤雅优美的玻璃器在世界各地备受欢迎,对威尼斯的玻璃工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1)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2)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二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1)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2)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3)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4)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