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三(1)(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玻璃工艺多用于广大民众的日用器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3 15:58:39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53    评论:0
导读

马赛克人面玻璃饰 埃及 托勒密王-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2.9、宽2.9厘米绿色的玻璃底色之上,表现了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的精灵希勒努斯(Silenos)的图案。希勒努斯为半人半马的老人形象,嘴部大张。图


马赛克人面玻璃饰

埃及

托勒密王-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2.9、宽2.9厘米


绿色的玻璃底色之上,表现了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的精灵希勒努斯(Silenos)的图案。希勒努斯为半人半马的老人形象,嘴部大张。图案来源于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地区流行的希腊戏剧面具。


马赛克女性图案玻璃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

高3.8、宽1.8、厚0.8厘米

高2.7、宽1.3、厚0.3厘米


此作由各色玻璃合制而成。以马赛克技法制作人面局部,将玻璃片组拼后则形成完整人脸。其上头戴常春藤叶冠的女性形象,在希腊神话中是侍奉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的狂女麦纳德斯(Maenad)。据推测,此图案来源于希腊戏剧中麦纳德斯的面具,其头冠、卷发、五官等表现皆极为细腻。此类马赛克作品常作为日用品及装饰物使用。


马赛克人面纹玻璃饰

埃及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1.4、宽1.4、厚0.5厘米


装饰板精致小巧,图案构成以马赛克制女性面容为中心,四周以深绿色、黄色、红色、白色组成锯齿状马赛克饰带。


马赛克鱼纹玻璃饰

埃及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2.2、宽2.5厘米


自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初期,热熔马赛克技法在埃及以及亚历山大一带颇为流行。除花卉以及希腊神话诸神等地中海式纹样之外,马赛克作品亦热衷于表现埃及传统图案,如鱼、鸟、动物等自然意象。


卡梅欧玻璃饰件

叙利亚

罗马帝国,公元1-3世纪

高1.0、宽0.8、厚0.5厘米


在极为袖珍的深蓝色玻璃上覆盖白色不透明玻璃,其上以浮雕技法制作人物形象,可见当时玻璃装饰技法之精进。


马赛克希腊文字纹图案玻璃球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直径2.1厘米


嵌有希腊字母的玻璃珠。其上无穿绳孔,因此推测其作为游戏骰子使用。运用马赛克技术在黑底上用嵌入白色希腊字母“ΑΓΑΘ”(agathos善良的)。


塔门形挂坠

埃及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4-前1世纪

高6.9、宽6.6厘米


深蓝色塔门形状胸饰,铸造成形。顶部有穿绳孔,曾作为护身符使用。


马赛克玻璃片一组

托勒密-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1世纪

长0.97-2.2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这组马赛克玻璃包括:马赛克玻璃料棒、玻璃块、玻璃器皿残片、玻璃珠饰等,是马赛克工艺过程和技术的典型样式。


马赛克朱鹭纹玻璃饰

埃及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0.7、宽0.7、厚0.5厘米


朱鹭(埃及圣鹭)外形黑白相间,象征古埃及的知识与智慧之神托特(Thoth),在古代埃及如同木乃伊一般下葬并备受尊崇。


人面饰件

埃及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前1世纪

长2.6、宽1.7、厚0.9厘米


蓝色玻璃塑造的人面形象,眼睛和眉毛均为单独镶嵌。与头发、手足、衣服、身体等其他部分构件组合镶嵌使用。


人面饰件

埃及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前1世纪

长1.8、宽1.5、厚0.7厘米


棋盘马赛克人面珠

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1世纪

直径1.42、高1.31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寄藏


该马赛克人面珠为美国杜宾女士《珠史》(The History of Beads)的封面珠。马赛克人面珠可见于意大利庞贝遗址(公元1世纪),棋盘马赛克人面珠属罕见类型。中国新疆营盘墓地出土过人面纹玻璃珠。


马赛克玻璃珠

埃及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1.5、直径1.4厘米

高1.3、直径1.2厘米

高1.6、直径1.4厘米

高1.1、直径1.3厘米

高1.3、直径1.3厘米

高1.3、直径1.4厘米

高1.8、直径1.6厘米

高1.3、直径1.6厘米

高1.6、直径1.4厘米


人面纹玻璃珠使用马赛克技法制作而成。在单色的玻璃珠上,热嵌入人脸马赛克和棋盘纹马赛克切片,使之成为一体。腓尼基人制作的眼纹饰上皆表现男性面容,而此时期的玻璃珠与之相反多表现女性人面形象。


肋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4.4、直径10.3厘米


绿色透明玻璃制成的带肋条纹装饰碗。肋纹高高隆起。此件器物的肋纹上下形态不均,保留了明显的“垂下”痕迹。


肋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7.3、直径14.7厘米


蓝色透明玻璃制成的肋纹装饰碗,肋纹高高隆起。口沿及内壁皆打磨成型,因风化而形成的膜状物,呈现出彩虹色泽。


千花纹碗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7.8、直径13.5厘米


此千花纹碗呈现的马赛克玻璃片纹样宛若焰火,深蓝底色上的金色千花纹颇为耀眼。口沿处施加条纹装饰,是多种装饰技术并用的典型代表。由于玻璃加热时马赛克玻璃片自由熔合,使得纹样具有流动感及偶然性,其效果如同“千朵花开”,因而被称之为“千花玻璃”。



千花纹杯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4.4、直径9.2厘米


用深蓝色玻璃片和彩色马赛克玻璃片热熔烧制成型千花玻璃纹样,再铸造成patella(膝盖骨)酒杯。宽大的口沿便于罗马人饮酒,是古罗马时期非常盛行的饮酒器。


千花纹盘

东地中海地区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2.1、直径15.6厘米


千花纹盘使用红白色、黄绿色和深蓝色的马赛克玻璃片制成。


肋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4.8、直径16.5厘米


淡蓝色透明玻璃浅碗。将突出肋纹(脊纹/纵脉)的玻璃放置于碗状模具制成。这种肋纹装饰可能效仿了当时流行的银器加饰技法。



肋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4.6、直径16.4厘米


极薄的小型装饰碗。肋纹高高隆起。器表风化形成一层膜状物,呈现彩虹光泽。


肋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4.6、直径16.4厘米


浅钵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高4.7、直径15.2厘米


极薄的紫色玻璃浅钵。内外壁皆经打磨,光滑平整。制作过程为先将加热后的紫色透明玻璃延展成圆板状,再置于一个倒扣的钵上使其成型。


浅钵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高3.8、直径16.4厘米


极薄的绿色玻璃浅钵。内外壁皆经打磨,光滑平整。制作过程为先将加热后的绿色透明玻璃延展成圆板状,再置于一个倒扣的钵上使其成型。


夹金玻璃瓶

意大利

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7.3、直径4.3厘米


在透明玻璃之中添加金饰制成的玻璃器被称之为“带状夹金”玻璃器(gold-band),堪称希腊化时代之后,地中海区域高度发达的玻璃工艺的巅峰技法之一。在蓝色、绿色、褐色的透明玻璃之中夹掺金粉后烧熔,形成天然石材般的复杂纹样。其间加入白色不透明玻璃,在此映衬之下,蓝色、绿色玻璃以及金色装饰愈发明艳。据推测,其制作方法大致为:将多种玻璃棒烧熔混合,通过模具吹制成型后再进行打磨。其繁复的制作工序至今仍谜团重重。


双耳尖底壶

东地中海地区

罗马帝国,公元1-2世纪

高9.8、直径4.3厘米


使用分为四块的铸型模具将淡蓝色不透明吹制玻璃塑型,制成双手柄尖底小瓶(amphoriskos)。器身刻有细小平行线纹,中心可见明显接缝。


六面凸小瓶

东地中海地区

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

高7.7、直径4.7厘米


借助模具塑形的吹制玻璃器。淡蓝色不透明玻璃意在模仿石制容器。器身分为六部分,分别呈现瓶、瓶、杯等浮雕效果的装饰。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1)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一(2)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之二

 
关键词: 艺术玻璃玻璃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5949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