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发生在1948年夏天的宛东之战,是刘伯承军事生涯中最让他扼腕叹息的一次战役。这一仗,原本有机会创造首开歼敌一个兵团的辉煌记录,但最终的战果却令人失望,以至于刘伯承在战役总结中说,"这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发展规律,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
正是这一仗中野没打好,才让粟裕的华野1兵团成为中原决战的核心主力。为何这么说呢?
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
我们先来看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自1947年7月刘邓、陈粟两支大军转入外线进攻后,整个作战方式都将彻底改变。从以往作战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出发,总部做出指示:"分散大敌,使敌主力疲于奔命,歼灭小敌,使我获得歼灭敌正规军一旅、二旅、一团两团之多数机会,广泛歼灭民团、保甲"。我军则宜"以纵队、以旅为单位分散歼敌"。
这一方针的立足点,是"积小胜为大胜"。鉴于这一时期我军还处于从运动战向阵地战过度的阶段,尚不具备与敌军重兵集团进行决战的能力,特别是攻坚作战能力不足,所以这一作战方针是务实之举。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这种看似务实的战法其实无法运用。为何?只因战场形势已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南线作战的重心落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且交通便利的中原地区,交战双方的兵力必然会越来越集中。事实上从1948年开始,双方的作战行动均以兵团作为单位,动辄便是数万人马。蒋军吸取了以往孤军冒进被歼的教训,已很少有旅、团等小股部队单独行动,这样就使得我军出现了"大的吃不掉,小的吃不着"的尴尬。
既然"风险小、收益低"的小仗已没法打,那就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主动去打"风险大、收益高"的大仗。因此粟裕向总部"斗胆直陈",反对华野过江,提出"几个力量配合或集中作战"的建议,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刘邓的支持。总部经过慎重考虑,基本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正在整训的粟裕兵团暂不过江,加入中原作战,和刘邓一起"集结打大仗"。
从打小仗到打大仗的战略转变,需要用一场具备相当规模的战役来验证其可行性。因此粟裕提出了打邱清泉第5军的计划,也就是以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为诱饵,吸引位于商丘的第5军南下,粟裕率华野1兵团趁机南渡黄河,在5军折头堵截的时候,会同陈唐兵团南北夹击,歼灭第5军。
在整个中原战场上,对我军威胁最大的眼中钉,除了邱清泉的第5军,还有胡琏的18军。粟裕打第5军至少需要集中5、6个纵队,手头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用于牵制,一旦胡琏加入豫东战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粟裕要打第5军,不能没有中野的配合。
主席对粟裕的难处十分清楚,为此电令刘邓:"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要求他们"确实监视18军",阻止其增援第5军。很明显,主席的意图是以粟裕唱主角,刘邓唱配角。
不过,这等于给刘邓出了个大难题。胡琏18军是中野的死对头,以往多次交手,中野屡次遭到重创,几乎没占过半点便宜,因此中野官兵普遍对胡琏存在畏惧心理,各纵队在遇到18军时多以规避为主。现如今让他们把18军死死拖住,着实难度不小。
鉴于和18军正面作战困难太大,刘伯承又一次使出了围城打援的老办法,制订了驻(马店)、确(山)作战计划,通过围攻位于这一地区的28师,把18军吸引过来,让其离豫东鲁南越远越好,以便让粟裕放手攻击第5军。
驻确战役打得相当顺利,中野仅一天就攻下了驻马店,进而围攻确山。不过,一向料事如神的刘伯承这一回失算了——18军未曾南下,而是位于南阳的张轸兵团向确山杀了过来。
和胡琏相比,张轸是"软柿子",因此刘伯承决心因敌而变,让位于南阳以西的陈赓兵团尾随张轸兵团东进,陈锡联继续围攻确山,等张轸到达确山以西地区后会同陈赓兵团实施围歼。
陈士榘(右)和陈赓
如此一来,整个战场的主角与配角就完全调换了。之所以要发动驻确战役,是为了拖住胡琏,以保障粟裕打邱清泉。如今中野要打张轸,胡琏势必南下,那就必须要让陈唐兵团帮忙牵制,陈唐一走,粟裕打邱清泉的计划就会泡汤,那么整个战场就是以中野为主,华野配合。
刘伯承将这一方案上报总部,主席必须在"打张轸"还是"打5军"之间做出选择。
刚开始,主席还是支持粟裕打5军,但当张轸兵团已进至赊旗镇至唐河间时,刘邓急电总部并告粟裕:"机会难得,我中原各部应首先保障此战胜利。"主席也觉得战机难得,杂牌军张轸兵团战斗力肯定不及邱清泉部,而且处于运动之中,相比打5军把握更大,于是复电刘邓,赞同这一主张,并下令陈、唐坚决阻击18军。陈唐兵团得令后立即折返西向,阻击胡琏。
如此一来,粟裕"打5军"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华野陈唐兵团将配合中野陈赓、陈锡联两部围歼张轸兵团。战斗将发生在南阳以东地区,南阳古称宛城,因此战役命名为宛东战役。
张轸兵团属于桂系,桂军装备一般,但作战勇猛
再来看仗是怎么打的。
张轸兵团辖整编第10、20、58师,约5万余人。如果中野能一口吃下,那将是解放战争以来首次全歼蒋军一个兵团。刘伯承调集陈赓4纵、陈再道2纵、桐柏军区王宏坤部,加上暂归中野指挥的华野宋时轮10纵,还有正在佯攻确山的陈锡联3纵,形成东、西两集团,力争在泌阳、羊册一线以西地区歼敌。
张轸久经战阵,也绝非等闲之辈。当他在5月29日击退陈赓和王宏坤南北两翼的进攻后,对战局有所警觉,而陈锡联对确山的佯攻仅动用了两个团,这也让张轸高度怀疑,觉察到自己有被引诱的风险,于是立即用报话机向信阳指挥部查询确山方面情况。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张轸精通日语,而信阳指挥部的参谋长朱其平也懂日语,二人干脆就明着用日语通话。朱其平告诫张轸,千万不可继续前进,赶紧返回南阳。张轸此时已完全识破了刘伯承围城打援的计策。
刘伯承布下的疑兵并未让张轸上当,而张轸布下的疑兵却让陈赓上了当。张轸兵团一部于30日这天伪装主力向东佯动,陈赓不知是计,急令4纵、2纵和10纵从两侧超越敌人,进至唐河东北地区集结。陈赓集团主力全部东调后,张轸兵团向西的退路完全洞开。次日凌晨,张轸兵团突然掉头西窜,不慌不忙撤回南阳。如此一来,刘伯承围歼张轸兵团的计划完全落空。
抗战时期的张轸
不过,宋时轮在执行陈赓的命令时有所保留,只让2纵东进,自己的10纵却向另一侧开进,结果这样一来就把张轸兵团的尾巴58师给兜住了,一举全歼5000余人,多少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这一仗,中野调动了不少精华力量,而且还有华野帮忙,参战兵力10万,可谓雄心勃勃,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把一条眼看就要网住的大鱼给跑掉了,因此全军上下都觉得憋屈,没人觉得这是一场胜仗。因此在诸多叙述解放战争的书籍中,宛东战役都会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以至于让许多人都觉得在主席同意粟裕暂不过江之后,都是华野在中原大战中当主角,中野一直在配合。
中野官兵
实际上,在华野和中野如何联手作战这一问题上,主席曾一度摇摆不定,究竟是以华野为主,中野配合呢,还是以中野为主,华野配合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来看。宛东战役之前,原定以粟裕兵团为主,中野配合,但刘伯承争取到了主角的地位,只可惜宛东战役打得不理想,令主席感到有些失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个月后粟裕南渡黄河发动豫东战役,又打了一场虎口拔牙的险仗,一举歼敌9万,重创中原蒋军,从此确立了中原逐鹿中的核心地位。
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刘伯承指挥不如粟裕,毕竟中野挺近大别山损耗太大,即便有陈赓兵团这支生力军加入,其战斗力也不能和兵强马壮的华野相比。战场环境和条件不同,自然也就不能机械地比较、生硬地分高下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