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甄嬛传》中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不计其数,在不同的时间回看或者回想,都会有新发现。
分析完皇帝为了一件衣服扇了甄嬛一耳光之后,便发现,皇帝对果郡王其实早就暗藏杀心,但“苦于”一直没机会下手,当果郡王和甄嬛的私情被发现,皇帝就能心安理得地杀了果郡王。
果郡王是先帝的第17个儿子,所以也被叫作“十七爷”。
他的生母是先帝放在心尖上的人,所以对他也是给予了更多的宠爱,再加上,他出生晚,年纪还小,并没有参与帝王之争,所以没有哪位哥哥对幼小的他狠下杀手。
因此,我们看到的果郡王,就是从小在阳光下长大的男孩子,与世无争,没有野心的豪门子弟,除了生性不喜欢舞弄权术以外,其他都挺擅长,比方说,琴棋书画,风花雪月,饮食饮酒,骑马射箭等。
也正因如此,纵使皇帝对其他兄弟都心狠手辣,但对果郡王,保留了他心中最后的亲情。皇帝不仅留果郡王一命,还月月盼着他进宫,与果郡王一同下棋、赏画、闲聊,毕竟果郡王是他唯一的弟弟了。
可是,坐在龙椅上,高处不胜寒呐!
随着各方势力的挑衅,朝臣的纷争,皇帝不得不多想,不得不深谋远虑,历代君王,多半都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信念,才能有幸走到最后。
果郡王虽然看起来自由散漫,但心思细腻,而且为人处世十分周到,深知伴君如伴虎,哥哥当上了皇帝,那两人的关系便不再只是兄弟,还是君臣,自己更是作为皇帝哥哥的威胁之一。所以,每月进宫和皇帝叙兄弟情,会在骑射时对皇帝恰如其分地夸赞,下棋时不输多,只输一两个棋子等等。
其目的就是为了打消皇帝心中的疑虑。因为皇帝没有设立太子,一旦朝廷有任何变动,或者自己有什么意外,那江山就成了果郡王的,所以一直以来,果郡王都在强化自己是一个闲散的“废人”。
可皇帝对果郡王不仅有疑虑,更是羡慕嫉妒恨。
生在帝王家,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不如意之事也是成正比的,甚至更多。
刚刚也说了,果郡王是在先帝和母妃浓浓的爱意中长大的,先帝亲自教他骑射,母妃对他更是掏心掏肺地好。
而皇帝小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可怜。
皇帝的生母身份低微,所以皇帝虽然贵为四阿哥,却因是庶出,不仅没能有幸待在母妃身边长大,更是没能让先帝多看看他,陪陪他,甚至可以用态度冷漠来形容,仿佛他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若同父同母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待遇,皇帝的心也不会被分裂。
皇帝的同胞弟弟出生时,有幸能够与母妃生活在一起,所以母子二人感情深厚,以至于皇帝对母妃心生怨恨,母子关系十分冷淡,乃至当皇帝继位时,母子二人只是做好太后和皇帝该做的事情,恪守本分,各司其职,不像母子,反倒像君臣。
所以,每次看到果郡王的时候,都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童年和果郡王的童年做对比,而最让皇帝耿耿于怀的是,果郡王的骑射是先帝手把手教的,每每想起,眉头一皱,心中伤感万分。
直到果郡王对甄嬛一见钟情,这才给了皇帝动手的机会。
果郡王在甄嬛还是皇帝宠妃的时候,便喜欢上她了,不过,果郡王知道君臣有别,再加上甄嬛那时对皇帝的感情也是真的,果郡王没有插足的机会。
可是,甄嬛与皇帝之间产生了感情裂痕,自请去了凌云峰,果郡王再也无法隐忍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甄嬛在凌云峰过着如同夫妻般的生活。
可是,阴差阳错之际,甄嬛误以为果郡王战死沙场,自己又怀有果郡王的孩子,如果想要孩子安全地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宫,得到皇帝的庇佑。
所以,甄嬛设计回宫。就在这个时候,好巧不巧,果郡王回来了。
但圣旨已下,甄嬛与果郡王只能将这段时间的私情放下,不然就是两家人的惨死。
本以为果郡王还能继续无欲无求地过完此生,直到摩格可汗出现,将两人的私情告诉皇帝,皇帝并没有完全轻信摩格,只是将计就计,导演了一出“和亲”大戏。
皇帝要甄嬛去和亲,而果郡王擅自领兵出征,将一直虎视眈眈的准噶尔抵御在边界之外,不敢造次。
这看起来是立功,却让果郡王离死不远了。
果郡王带兵打仗,不仅赢得了对手的敬重,还开始参与朝政,不少朝廷官员都站在果郡王这一边,这让皇帝豁然开朗,以前生性散漫,爱自由的果郡王是装出来的,甚至皇帝认为,果郡王只是将他的狼子野心隐藏得很深而已。
最重要的是,果郡王能文能武,不输皇帝半分,这让皇帝不寒而栗,因为一旦果郡王收拢更多大臣、百姓的心,自己的帝王之位就摇摇欲坠了,如果果郡王在带兵造反,那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皇帝明知自己被戴了绿帽子,最后只杀果郡王,而没有连甄嬛一起杀掉的原因,因为皇帝杀果郡王最真实的原因,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
因为就算果郡王的死被发现是皇帝所为,大家也都会觉得是人之常情,毕竟果郡王给皇帝戴了绿帽子,大家对皇帝也只会有“同情”,皇帝也就不用为杀了果郡王一事而内疚。
更何况,最后送上毒酒的人,是甄嬛啊。
皇帝这一招借刀杀人,而且还是杀果郡王诛甄嬛的心,可谓是丧心病狂!
要说皇帝心狠手辣吧,也确实从不手软,但奈何生在帝王家,有时候就是你死我亡的事情,不由自己做主。
—— END ——
作者:晴妹妹,一个喜欢走心的伪90后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