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街道大多以紫禁城为中心横平竖直,如果偶尔有“旁逸斜出”,必然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大栅栏地区的杨梅竹斜街就是这样一条街道。
400多年前,这条街上商铺林立,一家名叫“王回回狗皮膏药”的老药铺远近闻名。它的“秘方”代代相传,曾吸引了许多东南亚的人前来求医问药。斗转星移间,老街在“迎来送往”中换了模样,老药铺也被历史的尘土封存,只留下一个破旧牌匾诉说着往日荣光。
作为如今的药铺主人,王秀仁认为,祖辈的济世精神还是应该继续传承。于是,在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宅里,一家散发着“小清新”味道的书店重张开业,一个讲述老胡同老故事的家庭博物馆也正在筹建中,老药店转型,与新入驻的时尚创意小店一道,构成了杨梅竹斜街的“新生态”。
老牌匾复盘药铺前生在如今的济安斋书店里,珍藏着一个饱经岁月侵蚀的老牌匾,长长的牌匾上工工整整地写着18个大字:“京都济安堂王回回家祖传真正狗皮膏药铺。”女主人王秀仁拿出一张老药铺的“还原图”,向记者讲起了老药铺的历史。
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的药铺是五间房排开,门脸的右边有一个石凳,半米高的石凳上斜着一块木牌,黑底金字,介绍着药铺的情况。铺面装饰古朴无华,门口两边各悬挂着一条卖膏药的幌子。
王秀仁说,当时的药铺前店后厂,几代人在这里生活、经营,出售的狗皮膏药是“私家秘方”,专治风湿病,腰酸腿痛,浑身筋骨疼等病,几代人遵守着“密不外传”的祖训。民国时期,王回回狗皮膏药与王麻子剪刀、王致和腐乳并称“京城三王”,其名气可见一斑。
大医精诚 传人谱写爱国篇王秀仁的父亲王亮是济安堂的第20代传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后一位经营者。在王秀仁的记忆中,父亲不仅制药、卖药,而且喜欢做善事。当时,药铺附近有一所“穆荣小学”,父亲每年都要为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捐款捐物,资助他们读书。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很多人被冻伤、冻病。一次,家里一位亲戚作为伊斯兰学会的爱国人士,代表宗教人士到朝鲜访问,父亲知道后,连夜赶制了一批上好的膏药,拜托亲戚带到了朝鲜战场,缓解了战士们的病患。
1956年开始,全国开展工商业改造,企业进行公私合营,老药铺正式关张停业。王秀仁的父母都被安排到了同仁堂工作。她介绍说:“当时,父亲被安排在车间担任技术顾问,负责传帮带工人,接受了新思想的父亲,将传了400多年的秘方贡献了出来。”
老药店 小清新 小书店传承家风2004年,王秀仁从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退休后,放弃了单位返聘的机会,重新回到了老胡同。她说:“对这条街有种割舍不掉的老北京情怀,要是老胡同里没有老北京人就失去了它的味道。”
很快,她发现附近炭儿小学的学生们买学习用品、教辅书非常困难。于是,她决定将老房子重新利用起来,开一家小书店,为学生们提供方便,这家书店取了祖辈“济安堂”的名号,寓意“济世安民”的意思。
为了让孩子们及时买到需要的学习用品,十年来,王秀仁坚持每天早上6:30开门。遇到个别孩子买不到教辅书的情况,她跑遍出版社帮孩子们去找。时间长了,学校的老师们深受感动,给她送来了感谢信。
变身时尚创意小店然而,随着学校“减负”的推行,学生们对教辅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少,王秀仁也开始琢磨起了转型。王秀仁开始意识到,店铺要在这条街上生存并发展,不仅要继承老故事老传统,而且还要有创意。随着大栅栏国际设计周的开展,很多新理念也逐渐让她看到了契机。
王秀仁说,她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是有点跟不上新潮流了,于是组织全家人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将家里的年轻人动员起来,参与到店铺的改造中来。她的想法得到了家里年轻人的响应,很快女儿、侄女、外甥女、侄子等一群年轻人开始着手考察、策划、学习,最后让曾经的老店铺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创意小店,既是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吧,又是时尚惬意的咖啡馆。她说,工作日我们老两口在店里看着,周末家里的年轻人来经营,一家人都参与到了店铺的升级改造中来。
店铺改头换面后,王秀仁又有了新想法。她说:“创新有了,老故事也不能丢,老胡同就要有文化的传承。”于是,她从着手整理自己家的老故事开始,建起了家庭博物馆,将昔日的“王回回膏药”中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伴随老药铺几个世纪的木质牌匾,药臼、铡药刀等老物件被她小心翼翼地陈列在了博物馆。她说:“希望以后不仅是我们家的老故事在这里展示,大栅栏地区所有的老故事都能在这里讲述。”
统筹 曹蕾 刘新岩
编辑 王敬波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