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从三尺布到三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3 22:56:4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228    评论:0
导读

-----从服装发展史浅谈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疫情封城期间,有人在抱怨,有人在内卷,有人在奉献,有人在自勉。封闭日久,愈发感觉自由之可贵。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借此良机,闭关修炼,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涤荡深埋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污秽。“时时

-----从服装发展史浅谈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疫情封城期间,有人在抱怨,有人在内卷,有人在奉献,有人在自勉。封闭日久,愈发感觉自由之可贵。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借此良机,闭关修炼,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涤荡深埋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污秽。“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等俗人只能勉强触摸到神秀禅师的境界,至于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需要人生不断精进才能有所禅悟。六祖慧能本是砍柴的樵夫,目不识丁,尚能一朝悟道,我辈岂能像怨妇一样满腹牢骚,消耗生命。

年逾不惑,至今还有许多朋友不知本人是吃的哪碗饭,现在借此机会告知大家,衣食住行,衣者在先,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小裁缝。服装人人都在穿,服饰人人都在用,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体悟到服饰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中国传统服饰,深衣大袖,霓裳羽衣,无不体现中国人中庸含蓄包容的文化个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日益倍增,表现在服饰潮流方面就是唐装汉服的兴起。中国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度被摧毁,长袍大褂被看作是迂腐的象征。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自卑,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从有人类活动开始,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对服装服饰以及原材料生产的探索与研究。据《山海经》记载,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很早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所以才有“嫘祖始蚕”的说法。另外,据考古专家考证,在我国临洮县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纽扣,这枚纽扣属于齐家文化类型,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该纽扣直径2.5厘米,厚1厘米,四周边缘比较薄,上面有两个类似扣眼的小孔。这个纽扣为泥质橙黄陶,颜色呈土黄色,陶器表面比较粗糙。这枚在临洮出土的陶制纽扣,全世界仅此一枚,这一发现,印证了4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缝制衣服遮羞避寒。换句话说,当西方人还生活在树上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如此高的文明成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现代人普遍认为,三角裤衩是西方人发明的,其实不然,论做衣服,我们中国人才是祖师爷。三角裤衩在我国至少西汉时期已经存在,西方的三点式比基尼与之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当然,在西汉时期它可不叫三角裤衩,而是叫“犊鼻裈”。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记载:“相如与(桌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根据三国史学家韦昭释:“令三尺布作形如犊鼻矣。称此者,言其无耻也。今铜印言犊纽,此其类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司马相如这家伙,穿着用三尺布做成的三角裤衩,当街卖酒,不知廉耻,有辱斯文。从《史记》中对“犊鼻裈”的注释可知,“犊鼻裈”有两个可以穿过双脚的洞口(在古代是没有像现在这样带门襟和两条裤腿的裤子的),状如小牛犊的鼻子(想象一下小牛犊的鼻子是什么样子),而且只用三尺布,估计只遮前面不遮屁股(现代日本人还有这种裤子),比今天的三角裤还要“透”和“露”,“比基尼”与之相比何足道哉!在西汉时期,一尺大约等于21~23.75CM,就是说三角裤衩用了大概63~70CM的布,而且还不遮屁股,何其时尚!至于比基尼,确实属于西方的舶来品。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纺织行业首先得到冲击,机织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加上新型原材料的应用,使得服装的款式和形制也日新月异。比基尼原本只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1946年6月30日,杜鲁门总统批准在该岛上进行原子弹的核爆试验。18天后,即1946年7月18日,一位名叫路易斯·里尔德的法国设计师推出了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泳装。这种由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组成的泳装,可谓是世界上遮掩身体面积最小的泳衣。它通过胸罩护住乳房,背部除绳带外几乎全裸,三角裤衩的胯部尽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简便、小巧玲珑,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团可装入一个火柴盒中。那天他雇了一名应召女郎做模特,在一个公共泳池展示了他的作品。并且以其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独特的推广方式,借着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将此款泳衣命名为“比基尼”。一周后,比基尼就风靡了欧洲,随后就征服了世界。它所造成轰动冲击波,不亚于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震撼。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应召女郎的名字,她叫米歇尔-伯娜迪妮。正因为她的大胆行为和献身精神,才推动了世界女性思想解放的潮流。如果说安全套的发明使得女性获得了性的自由,那么比基尼的发明无疑使女性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这种“比世界上最小的泳衣还要小的衣服”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了世界各地的海滩浴场和泳池,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丝丝清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师们穷其想象,将泳装从材料、质地、款式、装饰各个方面发展到极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泳装的风格重新趋向“谨慎”,它们覆盖了较多的身体面积,并重新采用了一些原来的缝合方式和调节体态的方式。模特杰丽·霍尔于1989年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装里的游泳服”,不再以暴露的多少定义时尚。由此可见,时尚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历史的不断重复展现,时来时往,崇而尚之,更多的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意识。

纵观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历史,服饰的形制无不体现了统治阶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深衣大袖一直贯穿于各个朝代,各朝的《舆服志》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从服饰的材料、质地、形制、颜色、刺绣、染色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平民是不允许穿特定的红黄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的,只能穿褐色或者本色布料。深衣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然后到了汉代才逐步完善,出现了“袍”的概念。下至隋唐,男子仍然已袍服为主,但是领部由交领改为圆领,宋元时期在圆领基础上加了内领衬。另外,元代的质孙服,只是在深衣制基础上,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元素,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深衣制以大袖为主,在南北朝时期,受中原以外其它民族影响,出现过短暂的窄袖时期,但未形成主流。直到现在连衣裙、旗袍、华服、学士服等依然沿袭了深衣的形制。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悄然崛起,服装式样也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社会各个阶层已无封建时代的等级色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在大街上看不到完全相同款式的衣服,撞衫的几率也越来越小。近几年兴起的汉服,也成了大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步入古镇街道,仿佛穿越了历史,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的一种文化认同。但是,这种形式上的认同需要对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内涵有所了解。汉服承袭的是深衣制,主张宽衣大袖,以右为尊,上衣下裳(读Chang,二声),分右衽和左衽。传统深衣大部分为右衽,就是左襟压于右襟之上,系带在右腋下固定;左衽刚好相反。但左衽不是传统服饰主流,只有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由于生活习惯采取左衽,不明白这一点有时会弄出笑话。本人就见过一次拍婚纱照的小情侣,男的把汉服穿成了左衽(也许是汉服的制作者没有深入了解汉服的形制)。左衽在古代有特殊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110余个汉字,与衣襟有关的字有8个,其中''衽''''褛''均指衣襟,''衭、袉、裾''三字则指的是衣服的前襟。''袭,左衽袍'' 是指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衣服,并且不用布纽,用细布带系死结,以表示阴阳有别。所以在汉文化当中,死者的寿衣才是左衽袍。至于为什么近代以来传入我国的西式服装纽洞以男左女右为定制,这也是习惯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右手比左手零活,扣纽扣较容易操作;女式纽洞在右则是因为在西方早期,一般贵族妇女都不用自己动手扣纽扣,而是由仆人帮助穿衣打扮,为方便仆人使用右手操作,才将钮洞开在右襟上,因此传承至今。西式服装的流行,也同时活跃了中国文化的外延,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总之,从本世纪初盛极一时的唐装,到近几年又流行的汉服,无不体现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汲取了各个朝代和各兄弟民族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艺术精华,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深深的嵌入其中,并且在稳健的发展与融合中将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6368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