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期间,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账号@北京发布、北京市文物局、光明网联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共同推出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
第三站:西城区 万宁桥、郭守敬纪念馆
观看人数:376.7万人次
今天上午,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第三站通过新浪微博@北京发布、@北京文博、@光明日报 以及中国新闻社、北京时间、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直播。
@北京文博 直播页面
@北京发布 直播页面
@光明日报 直播页面
此次直播活动邀请《中国水利史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蕃、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带领大家从万宁桥出发,沿途经过烟袋斜街、银锭桥、德胜桥等,直至郭守敬纪念馆,讲述郭守敬主持完成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贯通的故事。
蔡蕃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万宁桥的历史和典故。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地安门外大街大运河北京市西城段的什刹海、玉河故道上的万宁桥、澄清闸上闸与北京大运河沿岸的文物保护单位合称为大运河西城段。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宁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年为了调节水位,郭守敬在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水闸,即海子闸。据《元史•河渠志》记载,1295年,皇帝批准将海子闸更名为“澄清闸”,1330年,又用石材重建了与石桥连为一体的澄清闸,桥名“万宁桥”,但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海子桥”。明代因地近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
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
什刹海旧称积水潭或海子,是都城规划、营建的依托和标尺,对古都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在元代,此地曾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码头,一时舳舻蔽水、货物山积、商贾如织,堪称繁华之枢。
明代以后,什刹海以其地接宫苑、景色旖旎而成为官宦燕集、平民优游的一方胜地。寺观楼台、府署别业等也次第依湖而建,市井百业杂陈其间。经过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如今的什刹海已成为集传统生活居住、特色商业服务和文化风景旅游于一体的人文生态保护区。
大家一路漫步,边走边聊便走到了郭守敬纪念馆。明永乐年间,为了防止水患,在这里兴建法华寺供奉镇水观音菩萨,因此也叫作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汇通祠。
1986年9月西城区政府复建汇通祠,为了纪念郭守敬对于北京城建设和大运河贯通的历史功绩,将这里辟为郭守敬纪念馆,并于1988年对外开放。
郭守敬是元代伟大的科学家,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研究和实践,及天文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取得了10多项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
郭守敬对于北京城最突出的贡献,便是主持完成了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贯通。为使漕船到达通州后能够继续直接驶入积水潭,他采取两项高超的工程措施,成功实现目标:先从北京西北的昌平白浮泉寻找水源,并巧妙地设计引水路线,将丰富的水源汇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保证漕运河道水量充足;而后,因大都到通州之间存在30多米的落差,他在通惠河上设立24闸,分段控制水位,克服漕船从低处到高处无法行进的难题,最终使得漕船源源不断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码头,把粮食等重要物资运抵首都。
作为首都的经济命脉,大运河不仅带动了城市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巩固了国家政权,维系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直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天上午10:30,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第四站将走进东城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中华、天街集团玉河项目负责人潘闪将为您介绍玉河故道考古情况,并展现近年来的玉河沿岸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工作成果。
敬请关注新浪微博@北京发布 、@北京文博 、@光明网 以及中国新闻社、北京时间、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多家媒体相关新媒体账号。
资料来源:北京发布、光明日报、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刘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