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通客户端报道(邢台站记者杜岩卿,通讯员刘晓燕、马瑞红)今年是我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诞辰785周年。邢台郭守敬纪念馆按照1:1的比例重新复制了郭守敬的代表作——简仪,近日完成安装,向游客开放。
位于邢台市达活泉公园内的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纪念馆第三展院的东侧,举首仰望,矗立在高台上的古铜色简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仪器由四根云柱和四条腾龙作为简仪的主要支撑,它们或张爪或抱柱,长角、须发立体飘逸,龙口有张有闭,双目威严,栩栩如生。龙身下方是立体镂空雕刻的祥云纹饰,象征着富贵吉祥。在卷卷云朵的衬托下,一条条巨龙似乎要踏祥云腾空而上,飞入九天一般。巨龙爪下踩着赑屃,上下结构共雕有12条腾龙。简仪底盘由六个巨大的莲花基座托起,内外雕刻着海水、游龙纹饰图案,共雕刻有20条游龙,更加彰显出简仪的气势磅礴。
新复制的简仪局部
与原有简仪相比,新制简仪上所有的圆环都标有刻度,可以360度旋转,在衡耳两端开有小孔用来瞄准目标天体,在仪器下方安置有地平日晷。新制仪器不仅可用于观赏,还具有观测功能。此次复制的简仪长4.7米,宽3.3米,高3.2米,重3.5吨,各环之间用纯铜制作,便于圈环转动,观测起来更为方便省力。整架仪器采用榫卯插接方式,与元朝简仪安装方式完全相同。
此外,仪器的结构、装饰云纹以及腾龙造型,都是技术人员从明仿简仪上拓片下来并由人工雕刻而成,属中国传统雕刻技艺。这架仪器历时10个月复制而成,实现了古代仪器的完全复原。
新复制的简仪全景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府邢台县(今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郭守敬像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简仪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简仪的创制,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