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秦君 任教近30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业务突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在市公开课、教师培训活动中做主讲教师,作为山东名师赴新疆送课,得到高度评价。作为班主任,她用爱心为学生擦亮一个个闪光的日子,用智慧让孩子站得更高;激励学生拥有阳光心态,她的青春18班被评为区优秀班级。她是教科研的领头雁,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子课题、市重点课题。她笔耕不辍,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因为所带领的教研团队是“打不败的化学组”,所以我是毕业班的“专业户”——从教28年,我年年在教毕业班。
但也正是这位习惯了“声声催人急”的毕业倒计时的“铁娘子”,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却是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存在——在学生口中,我是可以分享秘密的“君姐”,在家长眼里,我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生导师。
扎实学识成就“打不败的化学组”
从学校毕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我,就好像吸饱了墨汁的钢笔,开始在人生画卷上写下第一个句点。面对台下一双双明亮清澈又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既感受到传授知识的快乐,也陷入深深的思考:教书育人是自己一生的事业,要做些什么让自己快速成长成熟,成为行家里手呢?
在那个资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为了精准提升学科能力,我自费订阅《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借阅了大量教育类图书、资料,每当夜深人静,送走结束晚自习的学生,我就像一个海绵一样,沉浸到了书海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参加工作仅三年,我就捧回了全市优质课一等奖。随后,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优质课二等奖;多次参加市级公开课、经验介绍、名师送教下乡课等活动;全市化学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市教学能手、市三八红旗手、东港区师德标兵、东港区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陆续到来。2018年11月,我作为名师远赴新疆送课,得到了省师训中心的领导以及当地学校、老师的高度评价。我还参与编写了多本教学资料,多次参与市教研室考试说明的编写,也因此被聘为省教育学会化学理事、日照市首批初中化学兼职教研员。
“没有强大的个人,只有强大的团队”。当奋进在教研最前沿的我,从最初的一名化学老师,逐渐成为引领团队前行的“教研组长、班主任、年级副主任、学校教科处主任”时,我开始从更高站位考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帮助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找好定位、快速成长,我在学校支持下举办了入职培训一系列活动,打造“青蓝工程”,举办“新营大讲堂”,通过老教师带新教师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一对一的帮扶中,我更是严格要求的“师傅”,一有时间就搬着凳子坐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随堂听讲,课下帮助年轻教师改进课程设计的不足。
一花引来众花发。我们的化学团队也被业内誉为“打不败的化学组”,学生平均成绩年年全市第一。
仁爱之德成为孩子求学路上的“战友”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战役,那么中考就是很多人的第一场战斗。而我,就是学生们的“军师”和“战友”。
年年带毕业班的我,深知在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需要教师俯下身来,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朋友般心贴心的理解和支持。我总会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合不拢的小下巴;如遇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我总能理性应对,巧妙化解,然后看着他们一张张懊悔又坚定要努力的脸庞……
阿硕学习勤奋刻苦,知识掌握扎实,但面临中考常常不自信,冲劲不足,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了解情况后,我打印出一份励志名言警句让他每天在教室黑板上方誊抄一条,渐渐的,同学们发现阿硕越来越自信,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毕业后,阿硕从就读的重点高中给我写信,对我的良苦用心感念不已,在信上说:“老师,当您把励志语交给我抄到黑板上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激励和信赖,像给自己注入了一种力量……”
初三时,小桐在运动会上腿部拉伤,近两个月的时间无法到教室上课。我心急如焚,光医院就跑了四五趟。我不仅主动给他辅导化学课,还发动各科任课老师隔三差五到小桐家辅导。两个月后,孩子身体恢复,更加刻苦努力,中考时以优秀成绩顺利考进重点高中。
一个有平等、民主、和谐气氛的高效课堂,是我的追求。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学科特点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自信、阳光,思维活跃、大胆质疑,学得津津有味。每周的化学课,成了大家的期待。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一直以来被我以此激励的学生们,用成绩给了我最好的回应: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星光创新思维奖……
坚守初心变为温暖有爱的“二氧化锰”
“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尽力做什么样的老师;我希望老师怎样对待我的孩子,我就怎样对待我的学生。”这是我的教育初心,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总是这样践行的。
有个孩子心情抑郁不上课,我中午下班后,第一时间买了小礼物跑到孩子家,站在他的卧室门外,一谈就是将近90分钟。隔着门板,互不见面,但我用真情融化了隔阂,孩子打开门,哭着抱住老师:“我这就吃饭,然后就去学校!”那一刻,满足的笑了,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
有个孩子因与家长闹矛盾,躲在外面不回家,我和我对象找了整整一晚,在校园内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终于发现了已经近乎虚脱的孩子。我领着去吃饭,蹲下来理解他,平等的身份,平等的交流,最终走进他的心里,慢慢的融合了他和家长得关系。当家长把孩子接走时已晚上十一点多……
一位心急如焚的家长拿着孩子收到的一打“小纸条”,请*老师给“快刀斩乱麻”。刚接手新班的我很理性:“等我跟他们都相互了解了,思想上、感情上能融洽了再做工作。”我明白,过早的干涉,会让孩子封闭心灵,再打开孩子的心门就难了。慢慢地,适时的引导,后果的预设,并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最终平稳而理性地走出了青春期困局。
慢慢地,学生们不再喊我“*老师”,称呼变成了“君姐”。我喜欢这个有一种老友般亲切感的称呼。
“老师,您从来不会看不起任何一个孩子,当您拿起粉笔告诉我们‘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行’的时候,我就在内心立下誓言:从此我要勤加练习,报答母校和*老师。”已毕业多年的阿萱每每回想起当年*老师的鼓励,内心便温暖如春。
“您就像二氧化锰,我们就如过氧化氢,虽然一切过后,依然云淡风轻,但是,您却让我们更快地褪去了青稚(氢质),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是学生阿灿用“化学密码”写给我的贺卡,也是孩子们给“君姐”的定制颁奖词。
本文来源:东港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