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老上海的味道,有些人会想到阮玲玉、张爱玲,还有人想到十里洋场、琼瑶剧里的歌舞厅,这些人物、故事、场景,都不能和上海的老建筑分开。
百乐门舞厅
百乐门是老上海繁华时尚的象征,有着“东方第一乐府”美誉,由中国本土培养建筑师中的佼佼者杨锡镠设计。
建筑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装饰艺术建筑风格。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三层为旅店。
艺仓美术馆
在上海,有无数的工业建筑因为工厂的搬迁而成为临时的废墟,它们有的会保留,大多数则会被拆除,并在原址建设新楼,或者公共绿地。不过在黄浦江的两岸,随着2017年浦江公共空间贯通计划的推进,人们已经意识到将更多工业建筑保留的空间与文化价值。这里原是一个煤仓,有8个方形的筒,后来,这里成为了现在的艺仓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八个媒仓,并作为展览空间,藏在它的内部。
绿之丘,上海杨浦烟草仓改造
这是一座建成时间在30年左右,既缺乏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建筑特点的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由于有规划道路穿越,加上其自身巨大的南北向体量横亘在城市与江岸之间,严重阻挡了滨江景观视线,这座建筑的拆除似乎毋庸置疑。在盘活工业建筑和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和城市规划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反复协商之后,决定保留该建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
上海音乐厅
上海音乐厅的前身是南京大戏院,是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戏院,由第一代留洋美国的华人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
建筑正面门楼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138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在如今留存下的南京大戏院老照片中,最经典的就要数这张“泰山”:戏院外墙贴着两层楼高的巨幅《泰山情侣》海报,画上健壮赤膊的泰山肩扛短裙女子,戏院门外人潮涌动,可见当时的盛况。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
位于苏州河畔的华政长宁校区,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地方。它的前身是被誉为“东方哈佛”“东方剑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始创于1879年,至今已经有140年历史。校园不算大,但别具一格。风格鲜明的西式校舍建筑夹杂着些许中国传统建筑,古朴而典雅,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部分建筑在学校开放期间,可免费入内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