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个出场过一次的道士,混号叫“王一贴”,他和宝玉有过一场有趣的交谈,在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贾母让宝玉到天齐庙去还愿,天齐庙在西城门外。因为烧香还愿都是头天预备好的,所以很快就按仪式完成了程序。不过还愿并不只是焚烧纸马钱粮而已,反倒这个仪式宝玉是草草而行,因为出来逛逛才是宝玉最主要的目的。
天齐庙前面有供神后面有道士们休息起居的道院,宝玉吃了饭在净室里休息,庙里当家的老道被请来和他聊天消遣、解闷。这个老道就是“王一贴”。“王一贴”专在江湖卖药,弄一些海上方说能治病用以谋利,他这个庙里丸、散、膏、丹各类俱全。他又经常在宁、荣二府走动,和两府里惯熟,于是两府里给他起了个混号叫他“王一贴”。意思就是说他“膏药灵验,一贴病除”。跟着宝玉的小厮焙茗也说这道士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
王一贴的膏药到底治什么病,灵不灵验?宝玉就问过他。王一贴回答说:“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底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温凉兼用。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便知。”其实听起来就明白,王一贴的膏药是无功无过,什么都治就是什么都不治。王一贴能在江湖卖药,能与宁荣两府里惯熟,说明王贴这个人擅于言辞交际,这也是他的膏药让人觉得有效的原因之一。王一贴能把握对方心理,在言谈中让对方觉得熨帖,再加一些心理暗示,所以大家觉得他的膏药有效。
其实“王一贴”这个混号不只存在于书中,恐怕在现实生活里有不少的“王一贴”。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归化老城中曾经有一座药铺叫“王一贴膏药店”,店主名“王恩鸿”,也被称为“王一贴”。这位“王一贴”祖籍河北,清末王一贴从河北到来归化城落脚,摆地摊卖祖传的虎骨追风膏,名号就叫“王一贴虎骨追风膏”。后来“王一贴”开起了店铺,专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是店里的当家膏药,慢慢这家店铺成了归化城的百年老店。王一贴的膏药好不好呢?大家都说好。最早是谁说他的膏药好呢?其实就是王一贴自己养的八哥。
王一贴的店铺门口房檐下挂着双鱼幌子,一些膏药形状的铜片,还有两只鸟笼子,这两只鸟笼子里就是他养的两只八哥。王一贴的八哥会像人一样说话,来王一贴店里的人都认识这两只八哥。有的时候碰巧了,顾客非常多,而笼子里的八哥冷不丁地忽然说了一句“好膏药”。这样的情形有过几次,见过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口口相传,传得神乎其神,大家就都说:王一贴的膏药是好膏药。王一贴的店里陈列药品很有特点,迎门墙上挂张真虎皮,旁边有个黑熊标本,两边的柜子里还摆着虎骨、鹿茸等浸泡的药酒,这些陈列全是真品,表示货真价实。
王一贴膏药店在归化城中的地址是在大召东夹道。“夹道”就是胡同、巷子的意思。“大召东夹道”是大召山门前向东后又向北拐弯的一个胡同。大召东夹道以卖佛事用品而著名,这条夹道里的老字号有非常有名的“三合义”纸店,还有光绪年间很有名的小班馆子“景福居”,还有“吕公道刀剪铺”。“小班馆子”是当时相对有地位的上层人士的交际场所,有女艺人表演唱小曲,也兼饭馆的作用。
“大召”是座寺庙,蒙语“伊克召”,汉语“无量寺”,“大召”是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