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去哪儿?这不仅是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农村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天元区已有一些村镇走在前头,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从“混着扔”到“拣着放”,为乡村振兴擦亮底色。
分类处理
让村民易懂易接受
天元区雷打石镇先锋村已经没有垃圾池。
5月13日,行走在绿树萦绕的先锋村,记者在全村却没看到一个垃圾收集池。“早在去年上半年,村里的17个垃圾池就被统一敲掉了。”先锋村党支部书记郭起红告诉记者。
为什么敲掉垃圾池?郭起红解释,修建垃圾池后,“建筑垃圾、动物尸体、厨余垃圾等,都往垃圾池丢。加上清运不及时,垃圾池经常‘爆仓’,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
先锋村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上门讲解、村村通广播,发动垃圾分类无死角宣传……最终,村民同意敲掉垃圾池。
垃圾池是敲掉了,垃圾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郭起红介绍,经过他们反复研究和与村民探讨,最终将垃圾分为两大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让“村民易懂易接受。”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建议村民自行铺路铺院;果皮、菜叶等垃圾就地深埋堆肥;瓶瓶罐罐等可回收的垃圾,村里直接派人回收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其余的不可回收垃圾,村上组织定期回收统一处理。
减量消耗
减少一半以上农村生活垃圾
天元区雷打石镇湖南省绿之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边有一个3米见方的土坑,是绿之优就地开挖的堆肥池。
绿之优负责人姜兴告诉记者:“我们将菜叶、果皮等易腐垃圾堆放一层到土坑里,撒一些发酵菌,再堆一层,再撒上发酵菌,最后用土掩上。这种方式产生的肥料是蔬菜种植最好的有机肥。”
2019年,天元区三门镇月福村与裕农蔬菜生切项目基地签订了果蔬垃圾定向清理的合同。
月福村党总支书记杨大召介绍,基地日满负荷生产产生的3吨果蔬垃圾将是月福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最宝贵的肥料。为此,杨大召到全国各地考察利用蚯蚓制作有机肥的方式,“果蔬垃圾是蚯蚓最好的食物,蚯蚓产生的粪便又是蔬菜种植最好的有机肥。”
“如果建筑垃圾、易腐垃圾等得到有效利用,垃圾量大幅减少,真正需要收集和运走进行统一处理的,只有原来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垃圾要么是进地里得到充分利用,要么是直接拉到处理站得到有效治理。”
天元区雷打石镇铁篱村事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00亩蔬菜基地
创新方法
用奖励机制激发村民积极参与
村民是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的主体。
在天元区三门镇,村民不仅对垃圾进行分类,还要缴纳每户80元/年的清洁费。“不仅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也是村里处理垃圾的必然选择。”天元区三门镇农办负责人说。
2019年,11月6日,响水村新改造一个占地10多个平方米、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资源回收环保屋”。农村垃圾治理被注入市场活力。
“这个资源回收环保屋承担了垃圾分类回收、积分兑换的功能。”天元区三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四个大的垃圾分类收集箱摆在屋檐下,收取每天附近村民送过来的分类垃圾,包括金属、塑料、纸类、织物。村民插卡投放,依据分类垃圾的重量赚取积分,卡内积攒到一定的分值可以到积分兑换点兑换相应分值的生活用品。”
“因为经常可以兑换积分,家里的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基本都没买过了。”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村民蒋水萍高兴地说。
“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下,公司节省了人力成本,村民也得到了实惠。”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天元区已建成“资源回收环保屋”6个。
来源/株洲日报社 全媒体记者/张媛 通讯员/文雪晶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8173385049(李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