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人汽」中国汽车品牌“海国图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4 22:34:3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643    评论:0
导读

作者:宋家婷 “Hello,MG!”当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打出同样的招呼时,可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洋品牌,它是MG,一个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 就在7月,MG品牌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迎来第100万辆海外新车下线。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孙

作者:宋家婷

“Hello,MG!”当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打出同样的招呼时,可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洋品牌,它是MG,一个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

就在7月,MG品牌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迎来第100万辆海外新车下线。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孙亦炯在致辞时感慨,MG用了15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00万辆的突破。

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 孙亦炯

上汽国际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赵爱民透露,受益于今年中国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MG海外增长迅猛,同时“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海外也受到广泛关注。按照这个趋势,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再刷新高。

上汽国际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赵爱民

他所言不虚。实际上,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量就达到108万辆,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仅次于112.6万辆的日本。截至海关总署刚刚公布的6月份数据,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汽车132万辆,累计同比增长41%。

这并不容易。受疫情反复影响,今年初以来中国天津、吉林、上海相继停摆,特别是作为全球制造业枢纽之一的上海停摆,令全球汽车业都陷入了困境。

赵爱民坦言,疫情的反复对于上汽出口产生莫大影响,上半年上汽从国内发出去的整车超过20万辆,装载从国内出口台套散件超过五万台,包括工人全部都封控在码头。得益于上汽集团早年部下的供应链体系,加之上港集团的支持,以及上汽自身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才得以保障供应链不断不乱。

“我们还在探讨如何打通集装箱的路线,包括如何用中欧班列保障车辆能够及时运出去。上汽有自己强大的供应体系,但是放眼全球来看,还要联合更多资源来保障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更好地走出去,尤其在物流方面。”赵爱民说。

可以说,MG出海百万辆的背后,既是上汽自主的破局,也是过去二十余年中国汽车品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一部大“航海史”。


出海20年,三个百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是前后脚,长城汽车也宣布海外销量突破100万辆。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已经有了三家体量100万辆的车企,即奇瑞、MG和长城。

坦白说这不简单。对比国内汽车产销逼近3000万辆大关的体量,历年海外出口的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00万辆,对于中国汽车出口而言就是个坎儿。

以中国加入WTO那一年作为起点,时年还是奇瑞主导风云的时代,2001年10月第一批奇瑞轿车出口到叙利亚,自此打开了中国自主品牌批量出口的大时代。

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实现了100万辆的突破,排在前五名的车企分别为奇瑞、吉利、长城、上汽和力帆,其中奇瑞和吉利销量都超过了10万辆。又三年后,奇瑞成为第一个出口突破100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

不过,中国汽车出口火热局面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从2013年起,中国汽车出口就已经陷入负增长,并最终跌出100万辆,直到2018年再次站上100万辆台阶,此后三年一直徘徊在这个关口。

打破自主品牌出口百万辆魔咒的是在2021年。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为201.5万辆,销量不仅较2020年翻番,也是第一次突破200万辆,并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仅次于日本382万辆的体量以及德国230万辆的体量。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并一举助推MG品牌与长城汽车登上出海累计百万辆大关。

如果说从2001年至今,自主品牌出口突破百万辆花了十年时间,突破200万辆则仅仅是一年之间的事,这看起来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就在2019年,长城奔赴俄罗斯建厂时引发的又一轮出海讨论中,人们还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2.0阶段道阻且长。

客观而言,自主品牌出海200万辆的大突破,显然也部分获益于过去两年疫情带来的影响。在乘联会6月数据发布会上,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的缺芯、缺资源导致欧美、日本等国家汽车产量缩减,与此同时中国颇见成效的防疫措施、以及日渐完善的供应链支撑,使得中国车企有效填补了全球汽车市场供给不足的巨大缺口。

毫无疑问,MG们用行动践行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至理名言。而如果纵观中国品牌从零到百万辆的出海之路,从奇瑞、长城到上汽MG,三者都见证了中国汽车从CKD组装到当地建厂、从廉价低劣到高性价比、从单一车型输出到品牌价值输出的全过程,可以说,三者分别代表着自主品牌的三个不同时代。

其中,如果说奇瑞代表着起步阶段,长城代表着攻坚阶段,那么MG显然代表着再上一阶的突破。或者可以这样说,MG代表着中国车企新一轮出海的风向标。


再上一阶,挺进欧洲

2017年11月,MG ZS正式登陆英国。这是继MG品牌纳入上汽麾下正式成为中国品牌后的又一次回归发源地。这一次,MG终于被英国人接纳,并就此开启了逆袭之路,并在之后获得连续21个月在英国销售增长最快的殊荣。

与此同时,MG与国际足坛知名球队利物浦签约,披上了“英超红军”球衣,成为利物浦足球俱乐部全球官方合作伙伴。

“MG是源于中国,返回英国,(也因此)我们信心越来越足。”回忆过往,赵爱民说,MG回归英国只是其中一站。在上汽乘用车的出海计划里,MG的使命是挺进欧洲——这个中国汽车品牌梦寐以求的战场。

以过去二十多年的出海经历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外主要市场是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国家和地区,包括传统自主品牌都想打进该市场、却总是半途折戟。

“欧洲是汽车出海‘最难啃的骨头’。”包括赵爱民在内,不少自主品牌海外负责人都曾如是感慨。某种程度上,欧洲市场代表着发达国家市场,进入该市场不仅意味着技术、品牌被认可,更是意味着广阔的盈利天地。

不过,现在形势有了变化。人汽传媒了解到,目前MG已经打破了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量纪录,在全球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季度,MG全球销量达到13.5万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沙特卡塔尔等全球18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前十。

“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今年MG ZS这款车的全球销量可能会超过20万辆,包括纯电动MG EZS和燃油版的MG ZS。”赵爱民进一步透露,尽管如此,今年MG在全球的销量预计仍在20万辆左右。

信心大增的同时,赵爱民也坦言,中国品牌在海外的竞争并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当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趋于世界水平,中国品牌更需要做的是去了解当地需求,因地制宜、精耕细作,服务好消费者。他毫不讳言上汽出海曾经在这一点上吃过亏。

他举例说,上汽产品一开始出海到中东,车的座椅是带加热功能的,当时团队一直认为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车拿出去了,直到有一次到中东出差,手不小心碰到扶手上,无意中按下了座椅加热开关,才意识到这个设计不适合当地市场。

MG第一款出口到澳大利亚的车也是如此。澳大利亚最早提出要有儿童座椅的锁扣,但2012年上汽进军澳大利亚市场时,国内尚未出台这一标准。这导致上汽出口的800辆车,全都运回国重新开模重新做锁——这并不容易,单单是解决儿童座椅锁扣的问题,开发体系就要做座椅的拉力分析还有碰撞试验,全套流程要重新做一遍。

这使得MG团队深刻意识到,不同的国家文化、产品标准以及消费习惯都是需要重视并克服的困难。为此,上汽乘用车研发总院成立了一个标准研究团队,专门研究世界各国的标准,直到现在MG出海产品都能够满足欧洲和澳大利亚“双五星”安全认证。

这就不难理解,MG为何能够在易守难攻的欧洲市场打开一个缺口。

截至目前,上汽MG已经成为欧洲市场销量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2021年,MG在欧售出5.4万辆,同比增长114.29%。今年5月,MG品牌在欧洲市场销量突破4600辆,并成为英国、瑞典挪威等欧洲国家纯电销量排名前十中唯一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澳新市场,MG品牌则以月销4513辆超越奔驰宝马等品牌位居销量榜第五,并以超过4000辆的销量成绩占据墨西哥销量榜第六。


乘胜追击新能源

如果说MG欧洲市场的突破是自主品牌的一个全新里程碑,那么由它带来的另一个现象同样值得关注,这即是新能源出口。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增幅高于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增幅。从占比来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高达16.6%,过去两年同期这一数字分别为7%和15%。

从企业来看,上半年遭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型出口累计达到16.7万辆,大大超过了国内销量表现,并购稳坐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地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由此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当前汽车出口的亮点,特别是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除了特斯拉中国、MG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比亚迪也挤进了挪威电动车销量榜前十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平均单价已经达到3万美元。

未来市场仍旧广阔。根据美国彭博社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电动车(包括纯电和插混)销量到2025年将会攀升至2060万辆,而这两千万辆销量将会被中国和欧洲市场占去80%。

良好走势之下,乘胜追击当是每一个中国汽车品牌的首要反应。

赵爱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MG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产品规划,包括整车和散件在内,预计将有20万辆MG ZS系列车型销往海外。明年,MG ZS这个单一产品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预计能达到30万辆以上的销量。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杭海则进一步透露,下一代MG ZS正在开发中,预计在2024年投产。此外,MG明年也将推出纯电跑车

毫无疑问,上汽乘用车已经盯上下一个出海100万辆。除了同期上市的MG ZS运动版车型,这一次的“排头兵”则是刚刚发布的全新纯电动车型MG MULAN,这个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的新车,乃是基于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打造,搭载了上汽“魔方”电池以及LBS躺式电芯等技术,拥有3.8秒破百的动力水平,在继MG ZS之后被官方赋予厚望,报道称,上汽希望其在全球范围内能像大众高尔夫一样,成为一款足够有影响力的车。

当然,正如赵爱民所言,一方面备受海外市场关注给MG带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各国不同的新能源政策变化,也给MG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

人汽传媒也认为,这一次中国汽车品牌出海逆袭的要因,其一乃是欧洲地区因缺芯导致削减的汽车产量,这一数字已超过100万辆;其二亦是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抢跑成功;其三是中国控疫成效显著,复产复工成效远大于欧美。

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则是,一旦全球供应链全面恢复正常,中国车企当下所具备的几大优势是否还能延续?此外,今年6月欧日相继公开反对2035年彻底禁止燃油车,而同样的纯电动车大国——美国只靠特斯拉提振经济恐怕远远不够,是否也会选择“历史的倒退”?倘若全球多数反对禁止燃油车,那么刚刚崛起的中国电动车企在海外市场又将何去何从?

而这,将是决定中国汽车品牌下一个百万辆能否再提速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新的大航海时代,MG们准备好了吗?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7247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