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重新思考奢侈品① 个人微心路:是格调还是阶级?(奢侈品与品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5 11:12:18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956    评论:0
导读

阶段1-看“山“不是山 作为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熏陶长大的85后,在读大学以前,我天然地对“奢侈品”嗤之以鼻。 “奢侈”二字似乎天然就带着贬义的价值判断,是和腐朽的资本主义一同生长出来的怪物,和崇尚节俭勤劳的中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虽然不是来

阶段1-看“山“不是山

作为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熏陶长大的85后,在读大学以前,我天然地对“奢侈品”嗤之以鼻。

奢侈”二字似乎天然就带着贬义的价值判断,是和腐朽的资本主义一同生长出来的怪物,和崇尚节俭勤劳的中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虽然不是来自社会底层,但由于生活的城市远离北上广,淳朴的我把居然“奢侈品”和所谓“本土名牌”、"潮牌"混为一谈。朋友中,如果有人能穿上阿迪耐克,李维斯杰克琼斯、淑女屋、优衣库,就觉得洋气奢侈的不得了,一件500块的阿桑娜裙子搭上耐克球鞋穿在身上都觉得自己顾盼生风。

直到我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的通知书,我才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件轻奢单品—— 外婆奖励我的一条swatch珠宝扣的电子表——这是我一直珍视的一块表,后来戴到所有的串珠都掉了,也要自己买新硅胶表带重新组装起来的穿戴。

而在香港读书的这段时间,才是真正为我打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奢侈品”的花花世界。

图-外婆送的swatch表/修修补补用了很多年

那些代购补贴“家用”的日子,我几乎跑遍了香港所有的商场,被迫认识了以前闻所未闻的奢侈品牌和快时尚品牌。在香港代购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来这个世界存在着这么一个异次元,这里的人们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看似穿得毫不起眼,但那人穿着moschino的上衣,提着fendi的手袋,手上戴着天梭手表,脚踩adidas经典的stan smith,就连眼镜上也是阿玛尼的logo,自信满满。

我无法忘记曾经看过的吊牌上的数字,忍不住去计算着一身上下穿着的“会计价值”;更无法忽略在LV门口排队时经过手表店橱窗,那天文数字一般的数不清的零;我甚至连进入米兰站都难以抬头,那让我觉得自己穿的非常不得体;如果不化妆,我感觉自己没法进入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别人要买的LA MER和大瓶神仙水,SASA一般都买不到……

阶段2-看“山“还是山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只有把自己埋到ZARA和H&M这类快消品的衣服堆里,我才觉得自己可以呼吸。但消费主义和奢侈品似乎是这个城市的主调,哪怕地铁广告里,也是江诗丹顿的马耳他十字特写……

为了了解奢侈品文化,我的跨文化传播课程的final paper更是研究LVMH和历峰集团的并购历史和品牌战略,那门课似乎还因为这篇paper拿了个A。

在代购之余,我还悄悄攒了一大堆PRADA,LV,CHANEL,FENDI的各种包装纸袋当成日常手袋。当搭上香港特那冷到发抖的地铁,我就找到一个角落,从那些奢侈品纸袋里,拿出围巾披上,翻开厚厚的Reading,拿出荧光笔,跟随者咣当咣当的地铁声,在纸上画着highlight;在精神层次里,矛盾地批判自己的虚荣,又维持着自己在知识领域的“尊严”:就算努力地攒下钱,最多也只能买买burberry的蓝标,coach的卡包,Fendi的钥匙扣…连奢侈品的边也摸不到……

我渐渐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奢侈品是一种社交语言;对方通过打量,就能看出这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穿戴铺满品牌logo大字的LV,GUCCI,PRADA,COACH的是什么人,拿着channel包包的是什么人,身上藏着若隐若现的H的是什么人…… 就像那本叫做《格调》的书,其实英文名称是CLASS,说起来是格调,本质还是阶级。

阶段3-看“山“又不是山

于是,在“资本主义”的熏陶下,我无比确认了自己名为知识分子实为工人阶级的身份—— 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本质都是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哪怕做IT,品牌、数据、机器和算法都属于公司),结构化失业就一切完蛋——于是我“左倾”思想作祟,决定还是放弃虚荣,回到拥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北京工作

2011年的北京,像是被时针拨回20年的香港。三里屯和西单,在我心里当时也没法和海港城相比,牌子又贵又不全,似乎人们还趋之若鹜。

在北京西边的码农区生活,没有任何穿衣打扮的压力。

每天穿着很随便舒适的衣服,不用思考服装搭配,更不用早起化妆;加之淘宝的便利性,在北京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材质、款式都不错的,甚至还是定制的无品牌马丁靴、豆豆鞋、毛衣开衫、修身牛仔裤……

这时候的北京这是一个拼搏的城市,你只需要每天思考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读书讲座交流思考。那时候的男朋友会说,就喜欢你不化妆随便穿都好看。

于是,我就慢慢放下了对“附属品”的负担,忘记了那些品牌名,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关联,没有再买过一件带有奢侈属性的单品。之前买的化妆品都渐渐过期干裂,化妆手法也渐渐生疏。唯一的轻奢属性物件,是当时男朋友买了一瓶兰蔻的奇迹香水,虽然更适合熟龄女性,但也欣然接受。那个时候,开始认同日本“平成萧条”过后的森女风,不追求大牌,只穿戴朴素舒适的自己手工制作的以衣服饰品,平时也就简单防晒不施粉黛。

图-那个时期想仿造neverfull的失败手作alwaysfull

阶段4-看“山“又是山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北京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非常剧烈。身边开始“不化妆就不出门”的女生在变多,身边出现的新晋轻奢品牌的频率也在慢慢增长。

我当时在某搜索引擎公司做广告样式,承接各种品牌大客户的需求。在调研中,有幸去过一些顶级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部,在那里,我们看到的一二线增长数据非常可怕。我们为这些大品牌设计的CPC和CPT的广告样式,在非常高溢价的售卖方式下,B侧的售卖率和C侧的点击率都非常惊人。

或许消费升级的方向是不可抵挡的,速度是火箭级别的。北京在短短六七年内,不但超越了香港,我觉得甚至超越了东京。在这几年里,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急剧增强,轻奢风吹遍四面八方:杨幂带火了MK,石原里美带火了DW,全智贤带火了jimmy choo……

阶段5-看山“成山”

同时,京城男女的审美也在升级,不修边幅的我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天猫国际什么值得买等海淘网购的兴起,到美芽、小红书等美妆搭配种草社区的流行;不化妆不讲究衣着外貌仿佛成了对生活没有热情,没有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在熟悉的、在香港感受过的奇异眼光造成的压力,慢慢重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YOU ARE WHAT YOU WEAR。如果对穿戴不上心,是不是就认为自己本质上配不上高品质有价值的生活呢?”那个时候的我,开始在压力中被迫这么思考。

不过,因为经历过香港的生活,我或许能更快的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奢侈品是怎么回事,我知道所谓高品质和高价格是怎么回事。

如果中国一定会通过消费升级进入一个通过品牌定义人的社会,那么我作为工人阶级,在压力中应该如何自处?—— 如果要向压力妥协,或许我们得做和同阶段西方/日韩/香港社会工薪阶级一样的选择。

至于他们的选择是什么,下回分解。

 
关键词: 阿桑娜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7392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