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将士书》,声称要戒除内乱,剿灭赤匪,并且宣称:
幸而完此夙愿,应当解甲归田,否则将舍命疆场。
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并聘请了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
蒋介石剧照
这次蒋介石把他的嫡系部队5个师调到江西,充当围剿军的主力,连同原有的和新调来的非嫡系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外加5个航空兵队,共30万人。
蒋介石凭借其绝对优势的兵力,仍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但具体打法却是审势布阵。他具体的兵力部署是:以右左两翼集团军向红军进攻,为了急于求胜,他企图首先寻求与红一方面军主力决战,压迫红一方面军于赣江地区而歼灭之。等把红一方面军主力消灭之后,再一举摧毁红军根据地,并进行深入清剿。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和朱德鉴于国民党军退到宜黄、永丰、吉水,部署红一方面军以建宁为中心,分散在泰宁、黎川、南丰、宜黄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筹措下一次反围剿的作战费用。
毛泽东虽然早已预见到蒋介石还要举行第三次围剿,但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原以为敌人经过第二次围剿的惨败,至少需要重整旗鼓,不可能马上又组织新的进攻。所以尚未进行新的反围剿准备,以致当敌人开始进攻时,红军还处于分散状态。
面对国民党新的围剿,毛泽东从容不迫,他与王稼祥等在南丰县康都圩立即召开临时总前委扩大会议,调兵遣将,布阵迎敌。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局势,认为红军的数量仅是敌人的十分之一,装备更无法同敌人比,若要硬打,只能意味着鸡蛋碰石头。
毛主席剧照
面对部署严实,气势汹汹的合围之敌,毛泽东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同时还作了一些补充,即:主动穿插,疲劳敌人,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即兵法上所说的磨盘战术。
由于考虑到敌人的迅速推进,并且逐步深入我苏区前部地区,红军主力向赣南苏区前部和腹部集中已来不及,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红军向赣南后部集中。
7月10日,毛泽东和朱德率总前委和总部从建宁出发。虽然烈日当头,毛泽东却依然大步从容,有时还边走边看书,上山也不骑马,率军向瑞金集结。
毛泽东一到瑞金壬田寨,就得知敌人已进入苏区,正在急于寻找红军主力作战。他当即决定因势利导,再让敌人深入到赣南底部,然后再插回敌人后方,打其空虚之处。于是,红军又继续大踏步地退却。28日,到达了江西兴国的高兴圩地区,总行程千里,完成了回师集中的战略任务。
面对10倍的来犯之敌,毛泽东先放弃一座座城池。而蒋介石却洋洋得意地坐在南昌行营里每天收到雪片般的捷报,广昌、宁都、富田、水南、白沙、沙溪、中沙、大金竹、陂头相继被占。然而他哪里知道毛泽东正在运用他那诱敌深入的计策。
7月末,蒋介石发现了红军已转移其侧后的兴国地区,判断红军有西渡赣江之可能,于是命令部队分路直追至红军面前,企图把红军主力赶到赣江东岸予以消灭。
毛泽东认为敌军装备和数量优于我,但在根据地被拖了近一个月,锐气已减,况且敌人主要兵力和精锐部队集结在第一线,由富田向东的后方联络线上兵力薄弱。他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首先从侧翼打起,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主力深人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定此为作战之第一阶段。及敌回头北向,必甚疲劳,乘隙打其弱者。
7月31日,毛泽东发现敌主力向兴国方向急进,其右侧后富田、陂头、新安一带仅有3个团防守。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夺取富田新安的命令》:
本方面军以绕入敌背捣其后路,使敌动摇震恐,然后消灭其大部队之企图,决先夺取富田、新安。
当天晚上,红军向富田方向进军。当先头部队进到石陂以北时,发现敌陈诚和罗卓英两个主力师已先我到达富田地区,原夺取富田的计划难以实现。
陈诚剧照
敌变我变,毛泽东当即改变计划,率部返回高兴圩地区山林中,另寻战机。
8月上旬,各路敌军纷纷向高兴圩地区进逼。红军西临赣江,南、北、东三面有敌9个师进逼,只剩下以高兴圩为中心方圆几十里的狭小地带。形势十分严峻。然而,毛泽东依然非常从容镇静,时刻注意敌军动向,寻找出击的办法。
恰巧正在此时,我军电台截获了何应钦发出的一份电报,得知了敌军的围剿布置和各路敌军的分布情况。毛泽东立即决定对敌实行中间突破,以红军主力向兴国东部之莲塘、永丰县之良村、宁都县之黄陂方向突进,全歼正在莲塘前进的战斗力较弱的敌第三路军。然后进击龙冈、黄陂,调动敌军于运动中加以逐个歼灭。为隐蔽我军企图,造成敌人错觉,由红三十五军和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装成主力,向西运动,牵引敌人。
8月5日夜,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崇贤、兴国两地敌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中,在深山密林中悄悄东进。
蒋介石对红军这一军事行动毫无察觉,仍然驱兵向西、向南昼夜行军,以为红军还在西边。红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一路顺风于8月6日抵达莲塘,跳出了敌人的第一道包围圈。
8月7日,红军主力在莲塘将敌第四十七师第二旅由良村西出侦察的一一个多营全歼,取得初战胜利。随后,乘胜北进,攻打良村之敌第五十四师,歼其一部。莲塘、良村两仗共歼敌两个多旅,俘敌3500余人。
8月11日,毛泽东和朱德命令红三军向龙冈佯攻,亲率主力一举攻入黄陂,歼敌第八师4个团,约4000人。当得知敌第六、第十师已接近黄陂时,命令红军主力停止追击,当夜撤出黄陂,转到永丰、兴国、宁都三县交界的君埠及其以东地区休整。
朱老总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三战三捷后,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使主力部队得以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稍事休息整顿。
国民党军在围剿中连吃败仗也惊醒了蒋介石,他知道自己受骗上当了,落进了毛泽东设下的圈套,损兵折将不说,主力部队三番两次扑空,一路遭小股红军埋伏、袭扰,被拖得筋疲力尽,老百姓把粮食都藏了起来,使深入山区的几十万军队,不能及时得到粮草供应,官兵情绪低落。
当蒋介石发现了红一方面军的行踪之后,立即下令部队东向,集中于黄陂,猛力并进,采取密集的大包围圈态势,向红军集中的君埠以东地区压了过来。
红军主力再度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毛泽东也面临第三次反围剿中最严峻的时刻。
8月13日,毛泽东首先主持召开临时总前委会议,研究部队行动方案。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黄昏。他沉静地分析了各方面的敌情后,当场做出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
针对敌人最怕红军北出临川,决定红十二军(缺第三十五师)伪装红军主力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主力从敌之两路中间10公里宽的地段隐蔽向西突围,跳出敌人包围圈,向西到兴国地区待机破敌。
蒋介石对黄陂之战极为重视。他前几次用兵都采用合围办法,结果总是被毛泽东在运动中找到空隙,化险为夷,他感到与红军较量在时间与速度十分重要。所以,在围攻黄陂之前,他决定丢掉过去的稳而实施先声夺人,四面合击的战略,他直接布置:命令陈诚、罗卓英4万余人,由西北长驱直进;蒋光鼐、蔡廷锴、韩德勤挺进纵队4万余人,由西南方向通进;孙连仲2万余人由东南方向,朱绍良的左路军由东北方向猛力进追。
孙连仲
蒋介石如此优势的兵力,从不同的方向对准红军主力迅猛袭来,他自我感觉良好,踌躇满志,自以为打垮红军主力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快速合围这一招确实厉害, 因为来得快,从不同方向,照此快速行军,原先两天接近目标,现在只用一天即可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能轻易运动,稍有-一点动作,只会帮助敌军尽快接近。
毛泽东开完会后,又秘密召见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对他面授机宜。
红军主力又将再次穿越一个更加狭窄的敌人中间地段。8月13日晚,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从宁都永兴交界的尖岭脑山地出发,沿着没人烟的山林小路连夜前进,到天亮时,正好赣南一片大雾,红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翻过这座大山,钻出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包围圈,蒋介石黄陂总决战方案终于落空了。
红十二军,在罗炳辉军长的率领下也与此同时朝东北方向前进,一路扬旗吹号,铺设路标,故意惹敌人注意。果然,敌人把红十二军看成了红军的主力,一路紧追而去。最后,当敌人发觉中计,再改向西进时,红军已在兴国、万安、泰和之间以均村、茶园冈为中心的山区休整了半个月。
敌人则饥疲沮丧,哀叹: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就这样,蒋介石的几路大军被红军牵着鼻子来回跑了两个月,士兵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上上下下不满情绪不断增长。
这时,蒋粵桂军阀冲突加剧,蒋介石只好下令围剿军总退却。
9月6日,毛泽东和朱德获悉敌人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乘机发起反攻。9月7日凌晨,红军迅速出击,全歼蒋鼎文师一个旅,俘敌2000余人。同时,还在高兴圩地区,与敌第一集团军两个师形成对峙。9月15日,在东固地区石方岭,又全歼敌韩德勤师,俘敌5000余人,韩德勤被俘后伪装成伙夫潜逃。
至此,从8月开始的第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和朱德正确指挥下,在革命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支持下,六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缴枪一万五千余枝,各种子弹150万发,取得了最后胜利。
蒋介石在南昌对部下训话时,又一次哀叹:
我们10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30万兵,打不过他们3万兵!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