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艰辛岁月中走来,曾上过山、下过乡,几乎干遍了南方农村所有的农活;作为教师,她恪守本心,面对美国高薪诱惑不为所动,坚守岗位;作为学者,她辛勤耕耘,成为国内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更是成为站上国际保险界最高领奖台上的首位华人。她就是兰州大学经济系1979级校友孙祁祥。
孙祁祥是出生在湖南的"湘妹子",1973年,她高中毕业之后,就参与到"上山下乡"的活动中,在近4年的时间里,她作为知青队长几乎干遍了南方农村所有的农活。带队的老农在讨论孙祁祥入党的小组会上这样评价她:"小孙这孩子能吃苦!"
1979年,孙祁祥参加高考,在父亲的建议下,她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兰州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留校工作3年后,她又转投北大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门下,攻读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博士学位,而后带着"首届北大研究生学术十佳"的称号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
回忆起过去的奋斗经历,其实早在1987年,孙祁祥就以一篇题为《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的论文在经济学界初露锋芒,得到了商界和政界的认可与青睐,但她始终坚定着要当人民教师的初衷。1993年底,她应组织安排出任保险学专业主任,由此转入当时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研究领域。面对几乎空白的领域,孙祁祥边学边干,刻苦钻研新知,并在学校的安排下赴美进修学习。
进修结束归国之后,美国一家公司开出30万元的年薪邀请孙祁祥加盟,时任北大教师的她一个月的月薪仅有400多元。面对如此重金诱惑,她却不假思索地婉拒了。在孙祁祥的心里,当老师是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且为了学校保险学科的建设,她也不能违背承诺,辜负学校的培养。作为学科带头人,孙祁祥主持的多项研究成果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其中,由她率领的团队与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共同主持完成的《中国保险业"十五"发展规划》课题成果经当时的中国保监会发布,成为指导中国保险业2001—2005年发展的重要文件。
刻苦的钻研终会换来丰厚的硕果,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孙祁祥已成为国内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她是首位连续十多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学术主持人的亚洲人,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ARIA)年会上(1996年)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外国同行评价她"具有将中国保险教育和西方保险教育完美结合的非凡能力"。
2014年6月,孙祁祥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及对保险业的贡献,荣膺国际保险界最高奖——"约翰•毕克利奖",成为自该奖1972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和女性获奖人。站上国际领奖台的她,依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低调,"做好每天的事情,不要给自己太多懈怠和拖延的理由。人生真的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到达终点的人,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从每一步积累的。"
纵然光环无数,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孙祁祥也从未松懈过。在她的心里,最珍视的一份荣誉是2002年学校颁发的"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称号。看着学生们对自己的评价,孙祁祥欣慰又感动。"把学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是最令我欣慰的事情。"
关注"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兰州大学官微、中国保险学会官微、《中国经济周刊》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