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战胜苏联,里根是基于自己的坚定信念,而比尔凯西则是基于塔列朗式的无情洞见。
作为冷战的赢家,罗纳德里根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罕见的普遍赞誉,他的支持者不仅将他描绘成驱散“布尔什维克邪恶阴云”的正义天使,更暗示这位总统似乎怀有天降神力。但这是与事实不相称的,真正使得里根摧毁苏联的,并不是仅仅是里根的神力,而是里根及其追随者比他的前任更能洞察到美国令人生畏的优势,以及更好地运用了这种优势,最终无情地绞杀了苏联。
事实上,在里根上台之前,如同所有身处庐山的观察家一样,美国的战略界和精英知识分子基于简单的假象,往往倾向于高估苏联的力量,低估美国的实力,这种毫无预见力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对苏联的政策。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肯尼迪时期的拉丁美洲事务助理史莱辛格到访莫斯科后,称,“我在商店里看到了繁多的商品,在市场上看到了充足的食物销售,在大街上看到了更多的汽车,这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史莱辛格认为,“某些情报专家(指比尔凯西)认为美国可以用经济武器摧毁苏联的繁荣,这仅仅只是自欺欺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对苏联经济评价甚高,他称,“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苏联人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因为俄国人比西方更善于利用人力优势”,“苏联经济体系进步很大”。
美国著名苏联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亚勒在《外交事务》刊文表示,“苏联人的耐受力极高,他们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潜力,足以克服任何困难,他们不可能被我们打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 萨缪尔森表示,“如果认为苏联人过得很悲惨,或者断定苏联经济很脆弱,那么就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我们不能基于错觉思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 瑟罗表示,“苏联的指令性经济显著提高了经济的增长,苏联显著的经济繁荣事实证明了这一点,1920年,俄罗斯只占世界经济很小一部分,现在苏联经济实力却与美国并驾齐驱,我们不能不相信未来苏联经济会更强大”。
总而言之,1980年之前的美国战略精英、经济学家、苏联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苏联是无法战胜的,美国必须学会努力与苏联和平共存。正是基于这种认知,里根之前的总统尼克松、福特、卡特逐渐改弦易辙,开始奉行对苏联的遏制+接触政策,试图通过与苏联的贸易,形成美苏互利的局面,从而借助这种和平红利拴住苏联的敌意,从而使双方实现共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和西方向苏联出售先进的技术,开放商品市场,苏联从中获取先进技术,同时通过输出原油、皮毛等商品积累大量外汇硬通货,而美国和西方企业也获利匪浅。
当时,卡特总统常引用名言“商品无法过界,军靴就要过界”,来为他的对苏接触政策背书。但就本质而言,某种程度上,这实际上类似于古代中原王朝向强大蛮族缴纳岁币,来保全自己的平安。
美国的对苏缓和接触政策贯穿了整个七十年代,但这并未改变苏联的行为。那些莫斯科通过与西方贸易获取的先进技术和巨额外汇,仅仅只是撑起了苏联帝国的无尽雄心,使其扩张无往不利:
- 1975年,苏联支持的越共将美国势力驱逐出南越,
- 1978年11月,苏联海空军进驻金兰湾,整个南洋海道从此暴露了俄国海空军的威胁之下,马六甲海峡不再安全,美国外交界极为震恐;
- 到了1979年12月,苏联大军突然进攻阿富汗,几天之内即将这个国家据为己有,美国在亚洲中部的影响力,在苏联和苏联盟友印度的压力下,面临着随时土崩瓦解的风险。
在这种情势下,美国的对苏接触政策已不可能再被坚持。1979年底,当苏联大军碾碎阿富汗的边境线后,随着国会议员们近乎绝望的呼喊,那些曾经主张与苏联接触的政治家如卡特、蒙代尔等人,纷纷被曾经追捧过他们的舆论抛弃,被视为愚昧胆怯的可怜虫。
这时候,一个有着十字军狂热反共意识的政客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罗纳德里根,这个以仇视苏联为政治本能的共和党人,轻松击败了卡特,赢得了1980年的总统大选。不同于那些高估苏联的经济学家和智库学者,里根对美国的力量深信不疑,他深信美国有足够的优势毁灭苏联,唯一的欠缺就是强大的决心。
里根的这一认知,得到了他的好友,也就是新的中央情报局(CIA)局长比尔 凯西的支持。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顶级的情报战略天才,与里根一样,比尔凯西同样对布尔什维克怀有刻骨的仇恨,并坚信美国可以摧毁苏联,他们唯一的不同就是:
对于战胜苏联,里根是基于自己的坚定信念,而比尔凯西则是基于塔列朗式的无情洞见。
在未来六年内,这两个人将精诚合作,锻造出冷战的铁锤,以无比的凶残手段将苏联送上恐怖绝望的毁灭之路。
如果大家想学会自己分析国际政治事件,推荐我精心打造的专栏《10堂案例分析,教你看透国际政治》
请点击下面(看一看)购买我的专栏,我将非常用心的拆解10个经典案例,教会大家轻易看透国际政治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