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的诞生
寿司,一种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食物。我们在享有寿司的同时有没有好奇过是谁发明了寿司这种食物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追溯一下寿司的起源和发展。
弥生时代
寿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但当时的寿司与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喜爱的寿司却有很大不同。这个时期的寿司一般被称作“驯鮨”或“驯鲊“(Narezushi),但是这种“款式”的寿司对今天的人来说可属于奇形怪状的那一类了,它大概长成这个样子……
这个时期的寿司是将鱼类加盐在米饭中发酵来保证鱼不会变质,而米饭则并不会被食用。今天我们一般将它称之为熟(驯)寿司。这个东西在今天的盘子上依然很难让人觉得秀色可餐,但我们也不能对两千年前的寿司抱太大的期望。
室町时代
据说在接下来的室町时代,人们开始倾向于在半发酵的情况下同时食用米饭和寿司,这段时间被称为”生驯”(Namanare)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完全发酵的驯鲊虽然吃起来还可以,但是闻起来就有些……“妙不可言”。尤其是发酵的期间,它闻着像是蓝奶酪加咸鱼……
而到了距今大约400年的江户时代,寿司进入了“早驯”(Hayanare)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前,驯鲊和生驯都是鱼和加盐的米饭搅拌发酵的产物,区别只在于发酵的长短。而早驯时期,醋第一次登场了,这个时期的寿司是由盐和醋拌和的米饭加上略加腌制的鱼同食的食品。
现代的早寿司大概长成上面这样,虽然依旧看起来不是特别会勾起食欲,但是已经有现代寿司的雏形了。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 – 1868)的后期,在江户市内诞生了寿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握寿司(Nigiri Sushi),这个时期的做法就和我们今天制作寿司的方法基本相同了。整好的大米加醋搅拌,捏成型后在盖上各色的“被子”。
怎么样,是不是渐渐开始可口了起来?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上面的这个阶段似乎都没有紫菜的出现。
那么我们日常见到最多的这种寿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1750年的《料理山海乡》和1776年的《新撰献立部类集》中出现了一个新词语「卷鲊」。也就是人们开始用竹帘做寿司卷了,但问题也出现了,这个时期的人并不能像我们一样在竹帘上轻松的包上保鲜膜来防止米饭粘在竹帘上。于是人们选择了用……纸,但是因为撕下来太麻烦了,而且米饭其实也会粘在纸上。最后人们就选择了可食用的紫菜。而最终最受欢迎的两种寿司都诞生于19世纪的江户时代。
同一时期,还诞生了稻荷寿司(豆皮寿司)散寿司(其实就是生鱼片盖饭)箱押寿司(木制便当盒版生鱼片盖饭)……不过这些寿司也都因为各自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在当时的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过这个时期的寿司还是与现代寿司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为了延长它们的保质期,很多鱼类需要用大量的盐和酱油腌制,另一些则必须要煮熟。但是现代冷藏技术的发明使得用生鱼制作的寿司变得触手可得。也因此,生制寿司于20世纪后半叶名气大增。到了近现代,种类繁多的寿司以其独特的味道以及其背后承载的日本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均受到欢迎的快餐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