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开封旧事---逐鹿中原鹿台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6 09:22:5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143    评论:0
导读

北方水城开封,龙亭湖景色,杜朋摄影 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于是中原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把兵家在中原的争夺战争常常用“中原逐鹿”来形容,“鹿死谁手”谁便是得天下之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逐鹿这一成语总与“涿鹿”之战联系在一起,

北方水城开封,龙亭湖景色,杜朋摄影

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于是中原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把兵家在中原的争夺战争常常用“中原逐鹿”来形容,“鹿死谁手”谁便是得天下之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逐鹿这一成语总与“涿鹿”之战联系在一起,而开封东部杞县的鹿台岗人,一直都说中原逐鹿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那里。按照这个说法,中原逐鹿一词的发源地,就是今天杞县城东裴村店乡的鹿台岗村,村西就是二零零六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鹿台岗遗址”。

鹿台岗,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可谁曾想到小村庄的下面竟埋藏着远古先民的“传说”和“奥秘”。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古代豫东地区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麋鹿成群,方圆数百里皆为沼泽。沼泽地带有一块高岗,高岗上居住着一个氏族,氏族人长年以狩猎为生。一天,氏族首领在狩猎中发现了一群鹿,便率领族人全力围剿。此时,恰逢另一个氏族也在追击鹿群,两个氏族两面夹击,终于将鹿群俘获。但为了争夺战利品,双方却发生了激烈冲突,并展开血战,最终居住在岗上的氏族获胜。为了纪念胜利,氏族人将高岗命名为“得鹿岗”,后人误将其写成“鹿台岗”,这就是今天“鹿台岗”村的由来。这毕竟是传说,不能代表“鹿台岗”的真实情况。据了解,一九五九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此考察,采集了鬲[gé]腿、鬲当、泥质灰色陶器残片,砂质褐色陶片、鹿角化石、蛋壳陶片、骨针等,当年被中共杞县委员会以商代遗址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鹿台岗遗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寻找夏代夏、夷两大古族文化的分界线,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零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86级师生和开封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鹿台岗遗址”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发现了仰韶、龙山、先商或岳石、早商、晚商、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一惊世发现,证明了杞县在夏时期,以杞县为中心的惠济河涡河之间是华夏、东夷、先商三大古族的交汇地,从而揭开了“鹿台岗遗址”的神秘面纱。

在鹿台岗遗址的发掘中,鹿角化石的发现,证明了鹿的存在,是鹿台岗名字来历的实证。在出土文物中有很多价值极高的器皿。如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件陶中柱盂。该遗址龙山时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四段,总体文化性质属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柱孟发现于晚期第四段中。这件陶器,为泥质素面浅灰陶,器口双层平方唇,浅斜直腹,平底,内中部凸出一空心及底的立柱,底径17.5厘米,高3.6厘米,中柱残高6.7厘米。中柱盂又称“中柱盘”或“中柱盆”,由盂形或盆形器内底竖立一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为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司见之器,分陶质或青铜质,多平底,有的下附圈足。就器内立柱而言,除近平或微鼓形的菌状柱项外,顶部也见花瓣形与鸟形者。其中柱顶为花瓣形与乌形者所见数量较少,出现年代较晚,分别属晚商和战国晚期,因型制奇特当另有用途。而柱顶呈菌状者发现数量较多,出现年代较早,属商代前期所制。这件陶器的顶部有花瓣,为商代。而那些早期文物说明其年代更加久远。文物专家说,对鹿台岗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片土岗下面还有很多秘密等待发掘。

在鹿台岗,每一位老人都会讲述历史上黄帝战胜炎帝,炎帝归顺黄帝后,又共同战败蚩尤的故事。这和《史记》的记载基本一致。

关于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战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这段描写是说在神农氏统治的末期,作为当时部落首领的神农氏的权力已经衰落了,于是出现了诸侯相侵伐的乱世,百姓遭难。面对这种局面,神农氏却没有平息的办法。这个时候,轩辕氏兴起,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拥戴。但当时有两个人不愿臣服。一个是强暴的蚩尤,一个是也想统领诸侯的炎帝。黄帝先在孤泉打败了炎帝,成为了部落首领,然后率领诸侯在涿鹿打败了蚩尤。这个时候,大家都拥戴轩辕氏作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这便是位于五帝之首的黄帝。

鹿台岗人首先引为自豪的是神农氏。他们说,很久很久的时候,这里是一座都城,谁打了胜仗,得了天下,就在这里坐天下。相传历史上的中原,没有高山,洪水经常泛滥,豫东这一带,只有这里是方圆数里的高岗,每到发大水的时候,人畜好多被淹死,只有跑得快的鹿等动物才能跑到这里逃避大水,后来,没淹死的人也躲到这里来。谁的势力强大能得了这块地方,不但不怕水淹还有能吃肉的鹿。自从神农爷占了这个地方,不是只为争鹿打仗,他还教人种庄稼、养鹿、喂猪等,百姓的日子都好过起来。这与历史上的传说很吻合。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神农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因此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神农氏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时代。因此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

传说,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街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出发,向很远很远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作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鹿台岗的人说,神农爷临死的时候,选他长子黄帝接了班,继续在鹿台岗治理天下,黄帝的弟弟炎帝不服,他的属下蚩尤就帮助炎帝和哥哥争天下。于是就发生了黄帝战炎帝,战蚩尤的大战。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炎帝,炎帝求救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炎帝部落中有一个支系,为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有一次,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黄帝赢了,炎帝归降,但九黎部落不肯跟着炎帝投降。黄帝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和“雨师”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女魃[bá”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81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而刘邦斩蛇起义处,离鹿台岗还不到100公里。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不管黄帝、炎帝、蚩尤大战后个人的命运如何,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形成民族大融合的事实是人实可信的。鹿台岗上,中原逐鹿的战争一代代的上演,中原成了中国最大的战场。

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回答说,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建立东汉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在中国历史上离今天最近的一次中原大战,就发生在鹿台岗旁,当年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的前敌指挥部就设在鹿台岗附近的村子里。

有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

也有人说,得鹿台者得中原。

鹿台岗以其非凡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载入华夏文明的史册。


作者高树田。编辑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

 
关键词: 中原逐鹿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8180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