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门
雪后的北大很美,漫步在冬日的阳光下,一切变得清爽而明晰。
路边草地上还有一些积雪,调皮地踩上几脚,喜欢听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一声声“酥脆”的轻响声,仿佛打开了内心恬淡的快乐。
因为,我终于认同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了。
实习心理咨询师的考核结束了,这学期的工作也暂告一个段落。
在这里工作一年半的时间,我好像还没有怎么逛过北大。
几乎每次就是直奔心理中心,要么参加培训,要么咨询,要么督导,然后又从中心匆匆去其他地方(为了生计而奔波)。
缘起:“来自前辈的提示”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很多的投入,比如系统培训、实践、督导、个人体验。
可能作为新手咨询师成长最大的难处之一,就是没有渠道接个案。
还在读研的时候,我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实习,可以跟诊或者参加一些培训,也有成长,但遗憾的是不能接个案。
当时,一位在机构执业的咨询师告诉我,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在督导下进行实践”。
我一直记着这句话,也会常常留意着一些机会,特别是高校的实习机构。
当时在注册系统下的实习机构好像只有浙大、北大,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更多的高校招募实习心理咨询师了。
所以,在北京工作的这两年,我一直留意着北大心理中心公众号的消息(好像不自觉地做了宣传)。
见习期:“在咨询室中的第三双眼”前台
在2018秋季学期,我成功申请了北大心理中心的见习咨询师。
于是,小白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就此展开。
我越发觉得,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坚定你的目标,往前走就好了。
见习咨询师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在前台接待,除了认真、仔细地处理预约咨询等事务性工作外。
另一部分的注意就是放在感受不同人所带来的第一印象,这在咨询中是很有用的线索。
我也会注意我所展现出的态度,如果这会让他们感觉好一些(当然,有时也需要学会拒绝)。
因为来访者来心理中心求助的时候,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前台的工作人员。
虽然前台接待员并不是咨询师的身份,但是接待员所传递出来的尊重、热情和专业,也会影响着来访者内心对中心的评价和感受。
中心环境
此外,跟诊是见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跟诊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观摩有经验的咨询师如何跟来访工作,让我看到了咨询的全貌。
作为【咨询中的第三双眼睛】,我看到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如何互动,如何建立咨询关系的;
看到咨询师是如何澄清主诉,确定咨询目标,如何共情和回应的;
看到来访者是如何放松下来,如何开始表达真实的困难;
看到一个不评价的环境,给了来访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去讲述Ta的故事;
看到如何做来访不一样的早年客体,如何创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矫正性体验。
跟诊的经历,让我对咨询的效果有了更多的信心,对咨询是如何一点点起作用的,有了更多体验。
实习期:“与一个人的真实互动”我所使用的咨询室
见习结束,非常幸运能够参加2019年实习咨询师培训项目。
听说当时有200+的人申请,竞争激烈啊!(可能因为这个项目不收费了)
最后选择了11人,被录取的那一刻,挺激动的(自恋被充分满足)。
后来,反思自己能够成为实习,除了见习经历的加分,还因为自己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受训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是这期唯一的男生)。
如果有打算申请的同学,提前准备这些还蛮重要的。
经过“上岗培训”后,终于开始接个案了。
第一次见我的来访者,其实我挺忐忑的,也挺有压力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带着这份压力感受,回去反复听录音,写逐字稿,准备督导(咨询虽然是50分钟,但背后要花很多时间反思和督导)。
督导真的很重要,关键就在于可以帮助咨询师看到自己的盲点。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在咨询中感受到的压力。
可能一方面是想要做好这个咨询,想要帮助到来访,对自己期待和要求的部分,另一方面可能是来自新手的紧张和焦虑。
督导在我反思的基础上,帮助我看到了其他方面。
比如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互动部分,来访者带进咨询中的部分,这个对于理解来访者很重要。
以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些理论(比如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移情、反移情),当它们生动地展现在咨询关系中的时候,我才发现它们是如此鲜活和有意思,而不只是僵硬的概念。
中心文创产品-文件夹
随着每周不断的实践和督导,自己的经验多了起来,能在咨询中更加放松和投入,更能去抱持来访的焦虑和不安。
比如发现有时什么都不做,愿意在情绪里多一些停留,比做些什么反而更有帮助。
比如在一开始,当有的来访者表达“咨询没什么用,对咨询师很失望”的时候,我会自责是不是没做好。
到后来,能够理解到来访者在关系中能够表达失望和愤怒是多么不容易,正是咨访关系更靠近的时候。
这些觉察和理解,让我能更多地鼓励来访者表达,能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来访者身上,而不是处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没做好的焦虑中。
结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再见”墙上的标语
回顾这一年的经历,有很多收获和成长,也有很多感动和不舍。
特别感谢我的来访者们,愿意和我一起待在这段关系中,一起前行,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当我和他们能够共同面对困难,去尝试冒险,体验关系中的悲伤、难受、委屈、生气、失望时,我为他们能对自己有所领悟,为他们能待在此时此刻,为我们彼此都有所成长而感到高兴。
考核结束,有位实习小伙伴说:“咨询师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目送走一个又一个来访者,我们也马上要结束了,如果有缘,江湖再见了。”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抱团取暖”,相互支持着前进。
很感谢大家一起创造了很有安全感的场,让我们彼此在课堂和团体中,能有许多自由和开放的表达。
也很感谢督导一直以来的鼓励、支持,帮我缓解了焦虑,看到了很多没有觉察的部分。
只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别离总是永恒的主题。
虽然有很多不舍,有很多想去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值得去反思的地方,但时间到了。
我想,我会带着这些体验和记忆继续走下去。
希望2020年以及未来的那些年,可以和更多【兢兢业业、恪守伦理、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咨询师们一起探索与努力。
在北大心理中心的实习结束了,这篇随笔也算是一个结束的仪式,为这段经历画上一个句号,也希望给处在职业探索期的心理咨询师们一些帮助。壹心理《2019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显示,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咨询师需要10年以上,所以路还很长,慢慢走。
心理咨询师:李昀宸
写于2020年1月10日
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