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刘永坦(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6 19:38:43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545    评论:0
导读

一、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 刘永坦出生于1936年12月1日。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了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后,成绩优异的刘永坦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年,学有

一、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

刘永坦出生于1936年12月1日。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了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后,成绩优异的刘永坦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年,学有所成的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1959年3月和其他教师一起建起了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成为这所大学向科学进军的“八百壮士”的中坚之一,并且一直是系里的科研业务骨干。

1965年春,刘永坦参加了科技攻关的第一战,承担了原国防科工委下达的“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任务,主持并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文革期间业务突出的刘永坦被批判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1970年刘永坦插队落户到了农村。1973年回哈工大以后,刘永坦依然是专业的科研骨干。1978年刘永坦被破格(没有经过讲师)晋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1979年6月,刘永坦作为进修学者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

刘永坦非凡的才华和创造精神也受到伯明翰大学的认可。进修期间,伯明翰大学授予他名誉研究员的称号。

1981年的金秋,刘永坦载誉回国。他根据当时世界上新的探测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运用自己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了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提出研制我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

在人员不足、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刘永坦带领课题组人员同心协力,连续苦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硕果。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1986年7月,新型雷达被列为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他率领团队综合关键技术成果,为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而拼搏,并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该项目于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做新型雷达的期间,1987年到1988年,刘永坦和他的同事们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即ISAR)重大研究项目和国防预研计划的新型雷达研制工作。

1995年刘永坦率领“ISAR实验雷达”重大项目攻关团队与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实验ISAR,并通过大量外场试验,录取了大量珍贵数据,完成了对飞机目标的雷达成像,为我国IS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永坦负责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以及首届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香港何梁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多项。他在雷达、制导技术方面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

由于其出色的成绩,刘永坦于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首届光华科技基金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二、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报效祖国真赤子

国家科技进步奖有了,“双院士”的头衔也都早早拿到了,刘永坦却从来没有忘记为祖国强大而贡献一切的初心,他胸怀爱国热情,始终努力实现着知识分子的强国梦想。

当计划10年才能完成的“新型雷达技术”,仅仅8年就以“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划上圆满句号时,刘永坦又在谋划着将“新型雷达成果”变成真正的装备。

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成果虽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要将一个实验雷达站变成真正的装备,有无数棘手的工程问题需要攻克。之前这类项目一般都是由专业院所才能完成,绝非一所高校能做到的。尽快将这一成果转化,早日为国家的海疆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刘永坦心中最急切的愿望。同时他清楚这一次可能不止八年,因为科研的结果从来都不会是百分百的成功。更何况刘永坦团队仅有二十几人,大家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负责不同的科研项目。刘永坦的性格是敢于迎难而上.有面对压力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决心,有面对科研难题义无反顾的斗志。他的性格特点也在深深地影响者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决心和勇气!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首次。这是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路。从预研成果转为项目研制,意味着刘永坦领导的团队多年的心血得到国家认可、终有所归;同时也是一个新起点、新挑战。从实验场地转战到实际应用场地:很多理论、技术上的难点和空白仍然需要去解决、去填补,再加上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实际工作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各种各样的电台、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干扰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难题,这类项目一般都是由专业院所才能完成,绝非一所高校能做到的。刘永坦领导他的团队成员们不断地在现场录取实验数据,发现的新问题逐个的研究、解决。团队成员家都在哈尔滨,每一次去基地常常要干两三个月然后才能回来休整几天。春节过后,队员们往往要抛家舍业地在试验场地待半年多,任务紧急时每天都要三班倒地工作。刘永坦说,“能为国家的强大做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坚持。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所以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正是这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带动和激励着整个团队勇敢前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继续提高雷达性能的要求,经历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刘永坦为之不懈奋斗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四大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这一成果,作为国家总体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保卫祖国海疆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这一成果于2015年再次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奉献祖国的优秀龙江人代表

刘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专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高校讲坛上,刘永坦先后讲授过十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86年作为“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带头人被评为该系第一位博士导师。曾任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长,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及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共发表200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并撰写了两本专著,主审多本,他培养研究生八十余人,其中博士生20多人。他1992年、1993年被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荣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年荣获哈工大“伯乐奖”,1997年荣获香港波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先后分别获得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刘永坦教授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成员和国家信息科学技术奖学科评议组召集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曾任国家863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并先后被聘为国内十几个有关单位、大学、专业及学会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或负责人。

刘永坦教授是哈工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更是黑龙江人的突出代表。相信他的事迹会激励更多的龙江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刘永坦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8662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